百花绽放,绿草盈盈,清明节小长假悄然到来。你可知道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如今,我们倡导爱护环境,因此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不宜提倡。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估摸着不少卡友已经筹备着利用这个难得的小长假外出踏青旅游了吧,春季出游好处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呢~在此徐工重卡提醒大家:春季正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不稳定,感冒、过敏等疾病也容易出现,一定要及时做好防范。
清明节小长假出行注意事项:
1.春游穿着要舒适。春天气候变化不定,乍暖还寒,不少人去旅游时,都会为穿着煞费苦心,既要耐脏,又要漂亮,可别忘记了,舒服实用才是首要的。要带足衣服,以防感冒。俗语云“春天冻人不冻水”,故外出者应备足衣物,勤穿勤脱。
2.出行安全莫忽视。很多朋友在选择春游出行方式的时候会选择驾驶私家车出行。长时间开车容易出现腰酸背痛和脖梗痛的症状。这是由于长时间固定一个位置驾驶,或者驾驶座位不合适、踏板的距离调节不正确、背部倾斜的角度不合适等造成的。所以驾驶员在开车时要注意调整座椅位置,不要让放松的春游变成“受累”的春游。
3.春游备齐必带物品。水杯:生活小妙招说,出去玩千万别忘了带水杯哦!还要带一些茶叶。茶叶中富含微量元素锰,对皮肤有不错的保护作用。防风用品:虽说春风和煦,但说不上什么时候就来一场大风降温,出门踏青的朋友一定要带上防风眼镜、纱巾等防风物品。保暖衣物:“春捂秋冻”,带上一件可以抵挡风寒的衣物出门总是没错的。
此外,春游时更要注意饮食卫生。应避免食用不洁、生冷食品,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和一些传染病。对于不熟悉的山野菜、动物肉、果子不要随意采集食用,对于山泉和深井水,以及江、河、塘、湖水,千万不能生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