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又有那些说法呢
TUhjnbcbe - 2020/12/16 20:41:00

第29期朗读者

学生:三年(5)班李晟睿

教师:郑咚咚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为什么会被赋予这么特殊的含义呢?而其他二十三节气为什么没有到“节”这个级别呢?这个原因就要从“寒食节”说起了,那寒食节又是个什么节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找寻清明节背后的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扫墓祭祖,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国外,介子推就是他的随从之一。流亡的日子注定不会轻松,时常饿肚子,有一次大家怎么都找不到一点吃的。无奈之下,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做成食物让重耳吃了。吃完之后重耳才发现原来所食竟是介子推的腿肉,十分感动。但是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却忘了赏赐介子推,而其他流亡时的随从都得到了重赏。介子推并没有去争取,而是独自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此时已是晋文公的重耳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一个人谈何容易。这时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可是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原来介子推不愿意再次受到屈辱,宁愿死也不愿意下山受赏赐。晋文公十分悲痛,恸哭不已。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家每户在这一天都不许生火做饭,只可以吃前一天剩下的“寒食”充饥,以表达自己对在绵山放火烧死介子推的悔恨之情。随着官方的敲定,逐渐寒食节在民间也开始普及起来,由于介子推在那一天死去,所以扫墓追思也成了寒食节的一项传统。那后来寒食节与清明合并在一起,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了。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等。那踏青这一习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除了寒食节之外,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这个节日叫做上巳节。上巳节的时间是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上巳节的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期间还发展成了中国式的情人节,因为这一天可以出外游玩。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写在上巳节的郊外聚会上,可见历史上的文人雅士还是很热衷于过上巳节的。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而时间上,上巳节又是在清明节之后不久,人们也就将其合二归一了。到今天,反而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道上巳节了。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还可以顺便在郊外漫步观光。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从上面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明节其实是融合了两个中国古代传统的节日之后得来的,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供稿:德育处

编辑:姚晓冬

审核:陈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又有那些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