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它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又让他的御林*上绵山搜索,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孰料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母子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意外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
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佛经没有提到怎样过清明节,但是面对亡故亲人、历代祖先,佛教自有相应方法,既让在世之人寄托哀思、表达孝道,又让已故亲人获得最大福报。1
在《盂兰盆经》、《地藏经》中,都告诉我们最能利益亡者的方法,可以通过斋僧、供养三宝,斋戒、诵经、供灯、抄经、放生等善行来为亡者做功德回向。
这是最能直接利益亡者的事情。如果做得好,甚至可能将亡者直接从三恶道解脱出来。
清明临近,不要忘记为祖先培植福德,供养三宝、供佛、供法、供僧、点灯,不仅能让他们离苦解脱,还能福荫子孙利益后代。
祝圣寺功德处
、、(可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诗句勾画出了一幅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时节,农产品丰富,也是集市最热闹的时候,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清明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这与此前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御林*上山搜索,但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一阵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各种习俗01扫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祭扫的主题。
02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按阳历来说,清明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云淡风清,春和景明,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03吃寒食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回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04荡秋千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妇女儿童所喜爱。
05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相传是*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06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07插柳清明节民间有插柳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08拔河拔河早期叫“牵钩”或“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09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学院新闻中心
文图: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尹启坤、李家武审核:习继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