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清明”二字作何解?
清明,顾名思义,是清澈明朗的意思。清明节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此时大地春回,天朗气清、草木繁茂,的确令人耳清目明。
清明节起源于何时?其与寒食节是什么关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到清明节,不得不提另一个节日——寒食节。周代晋文公为请隐于绵山的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烧山,哪知介子推宁肯被烧死也不愿出来为官。晋文公为表哀思,下令介子推被焚死日禁火,只能吃冷食。此后,这一习俗代代相传。
由于清明节在寒食节后的一两天,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逐渐合二为一,民间大多只过清明节了。
清明节为何与扫墓、踏青联系在一起?
从先秦到南北朝,人们一般在寒食节举行春祭,扫墓祭祖,怀念先人。唐代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因而上坟致祭等活动也移到清明节。
扫墓之时,大多全家老少出动,此时正值春暖花开,亲朋好友也趁机游春。唐宋以来,踏青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我国有多少个民族过清明节?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北方的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南方的壮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乌丙安说,与汉族相比,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更隆重。比如,壮族人祭扫祖先陵墓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饭、肉、香烛、纸幡等;土家族在清明节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除了扫墓、踏青,清明节还有哪些活动?
除了扫墓和踏青,自古以来,民间还有在清明节期间荡秋千、放风筝、斗鸡以及拔河、打马球、插柳、植树等活动。
唐代诗人韦庄曾有《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设秋千供皇后、嫔妃们玩耍。古人认为,清明时节的风适宜放风筝,同时放风筝可以放晦气、放烦恼,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而斗鸡游戏,则从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清明诗词知多少?
古人吟咏清明节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他表现清明的诗词,按内容大致分为几类:一是描绘春景的,如:“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欧阳修)二是表现春愁和春思的,如:“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即事》,[唐]孟浩然)三是祭扫和怀念亲人的,如:“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宋]高翥)
刊于《中国民族报》3月31日,原文标题为《关于清明节,你必须知道的N个常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