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明节风俗活动有多少
TUhjnbcbe - 2020/12/11 17:21:00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http://pf.39.net/bdfyy/qsnbdf/

清明节历史悠久,自夏代已有,原指大禹治水后既清且明,天下太平。汉时成为节令之一,也称“三月节”,表示天气晴朗,万物滋生。汉代刘安编纂的《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从唐朝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并形成了许多风俗。

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也称为祭祖、祭墓。据文字记载,扫墓的习俗早在先秦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唐朝更为盛行,既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也是人们对祖先崇拜意识的反映。

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过去,子孙们在扫墓当天是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现代人很多都去公墓拜祭先人,也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或寺庙里拜祭祖先;去烈士陵园扫墓也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人们在清明时的一项雅俗,古时也称探春、踏春或寻春,有很多人要去郊外山上为亲人扫墓。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这样的扫墓活动就相当于一次踏青了,可以行走于乡村小道之间,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彻底融入春天的气氛中。如果你对“踏青”还很陌生,那么说到“春游”,你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春游是学生时代最值得期待的事情,它就是从“踏青”而来的。

在民间传说中,柳树有避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枝、柳树可以驱*。清明即是*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求平安了。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我国原始农业的祖师爷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基本上插哪活哪。古代文人还借用“柳”与“留”谐音,把柳条送给即将离别的亲友,表达不舍与祝福,希望对方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据传风筝在我国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唐朝以后更为流行。明清时风筝制作的技术已经极为娴熟,甚至出现了曹氏、哈氏、金氏和马氏四大流派风筝。其中“曹氏风筝”是指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制作的风筝,他还专门写过一本有关风筝制作的书。古人相信,将疾病写下来扎在风筝上,放飞到高空,然后把线剪断,疾病和灾难就会随风筝一起飞走。发展到今天,放风筝渐渐成为休闲活动。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它的历史很古老,相传是春秋时期由齐桓公从北方少数民族山戎传入,汉代以后成为清明节的民间游戏。秋千,顾名思义是揪着皮绳而迁移。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是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

拔河在古时候叫作“牵钩”,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这两项活动,已经与清明渐行渐远了。

科学松果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节风俗活动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