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
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
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
说起“清明”你脑海里首先出现的肯定是清明节,殊不知清明还是个农耕的时间节点。清明节气迎来,北方气温逐渐回暖,春意正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谚都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那么清明节气起源是什么?人们又是为什么会选择这天去扫墓呢?清明有哪些民俗?带着这些疑问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清明节气的由来“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扫墓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轻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时候,因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又不至于过度沉重。
今晚报·问津出品
来源:搜狐健康、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