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清明节深内涵生死同等重要
TUhjnbcbe - 2020/11/12 6:08:00

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包括历史上的岁时文化、汉族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三大部分,涉及的领域很宽泛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天文气象、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等。

清明节实际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二是指节日,包含着风俗和庆祝纪念及相应的仪式习俗。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重“身份”,兼有扫墓祭奠的肃穆悲伤与踏青游玩的欢乐两种情感氛围。因此,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来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等融合而成的节日。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有最为核心的部分。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

——清明节内涵

清明节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切莫小看这简单的八个字。其实,所有的清明节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

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属于前者;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而且就一般的情形而论,这些节俗形式的缘起并非来自官方的律令条文,而是芸芸众生自发形成的习俗事项。这种习俗远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强大得多。

“知足常乐,视死如归”

——死亡观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把生与死看得等量齐观,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拋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和死亡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是认为走向另一个世界,许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要“去马克思那里报到”,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韧性特别顽强的民族。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厚敛重葬,入土为安”

——死者为大

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出发,在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形成浓烈的“生死排场”。崇尚“厚敛重葬”“入土为安”的中国对逝去先人的安排特别重视,一位老人在平日里可能孤独凄凉,死后却可能备受哀荣,生前不能享受的物质生活和尊敬,在死亡的时候却是轰轰烈烈,大讲排场。比如,现在有儿女为故去父母烧纸房子、纸汽车、纸钱等,这说明,在中国“死亡”不仅仅给一个人、一代人造成影响,往往要影响几代人。丧葬习俗的背后永远都蕴涵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实际上,清明节就是这种习俗和价值判断的一种载体和平台。自古以来,“入土为安”习俗的顽强传承,土葬后的坟墓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就有了“扫墓”之举。扫墓,其实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

所以,千万不能将清明节看窄了,好像清明节就是扫墓、烧纸钱,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对已逝的亲人、祖先、先贤、英烈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节不可忽视价值在于通过节日、聚会以及风俗习惯的传承,凝聚着民族精神。

注:图文来自网络。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关于节日福多多

或是全世界最大最权威的节日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节深内涵生死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