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雅含蓄简约至上的宋代褙子
TUhjnbcbe - 2025/6/28 21:22:00

褙子,也叫背子,是宋代的一种流行服。

褙子的前身是隋唐时期的半臂。半臂的衣身较短,袖子为半截,与后代的褙子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但是其简洁利索的造型,直接影响到了宋代的褙子。

唐代半臂襦裙套装

宋代褙子的款式,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衣襟通常敞开,不用纽袢或绳带系扣;衣身为直身通裁,衣长至膝部上下甚至长及脚踝;一般为长袖,袖口可宽可窄;衣服两边缝通常开长衩,或从衣襟下摆开至腰部,或一直高开到腋下,腋下常有双带垂挂作为装饰;衣襟、下摆、边缝、袖口装饰有漂亮的缘边。穿着褙子时,既可以在腰间用勒帛系住,也可以散腰穿着。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褙子

宋代褙子样式简约,风格素雅。穿着褙子,不仅行走较为方便,还能使人的身材显得苗条修长,呈现出一种含蓄内敛、端庄宁静的婉约之美。

宋代,褙子是男女老少共同喜爱的、最具时代特征且流行度最高的服装服装。但是在讲究礼仪的古代社会,褙子在穿着身份、穿着场合等方面还是存在不少礼制上的要求的。

01褙子是宋代男子的便服

宋代男子一般把褙子当成一种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七件男装褙子,是我们了解宋代男子褙子的重要实物资料。

周瑀墓出土的褙子

1.褙子是宋代皇帝的日常穿着与居丧常服

宋代皇帝的日常便服与丧服,都是褙子。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哲宗驾崩前夕,头上戴着白角冠,身上披着褙子,裹着被子坐着。哲宗驾崩后,徽宗即位,也是穿着黄色的褙子坐到御座上。

南宋沿袭了北宋的服制。《宋史》记载,宋高宗去世后,宋孝宗居忧,在三年丧期之内,其禁中常服一直是布巾、布衫、布褙子。《朱子语类》也记载,宋孝宗追求简便,除早朝穿公服外,晚朝及平时接见臣子都穿着褙子。

2.褙子是宋代书院学子的日常穿着

朱熹的门人程端蒙在《朱子论定程董学则》中制定了书院规矩,对服饰的规定是:在朝揖、会讲时需端正衣冠,所以穿深衣、凉衫,其他时候则穿相对简便一些的道服、褙子。可见褙子是读书人日常所穿之服,是男子非正式的服装。

3.正式聚会场合男子不宜穿褙子

元代的《山房随笔》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南宋淳祐年间,江西南康太守方岳在家中宴请冯紫山等当地名士,年仅8岁的邓文龙随父亲出席。大约是因为天气炎热,大家都脱去了长袍,只穿着褙子,只有小文龙穿着绿色袍子礼貌地坐在最末的位置。大家喝茶的时候,文龙在端茶杯时把茶托掉到了地上,冯紫山打趣地对文龙说:“小贤侄,你这可是有点失礼了哦。”哪知道小文龙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先生衩衣,学生落托。”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把杯托掉到地上算是失礼的话,那么诸位大人穿着两侧开衩的褙子,也谈不上是守礼了。大家互相看了看各自的衣着,同时哈哈大笑。

这个故事说明,对于宋代男子而言,袍服的正式性要高于褙子。在正式聚会的场合,男子是不宜穿像褙子这样的便服的。

02褙子是宋代女子最普遍的穿着

1.褙子是宋代女子的礼服

宋代女服褙子的地位要高于男服褙子,是女子的常礼服,其地位仅次于大袖衫。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制定了士大夫之家的祭祀、冠婚之盛服并颁行天下,明确规定已婚妇人戴假髻、著大衣、长裙,而未出嫁的女子戴冠子、穿褙子,众妾也是戴假髻、穿褙子。

▲女子参加各类祭祀时穿褙子

《朱子家礼》明确规定了祭祀时的穿搭,四时祭祀、祭祀始祖时,男子穿深衣,妇女穿褙子。从南宋年间的《五百罗汉图》可见,官员祭祀时男子著青色官袍,其身后两位女眷则穿同色的褙子,长度至足,领襟有黑色的缘边。

南宋周季常、林庭圭所绘《五百罗汉图》局部

这个规定非但百姓要遵守,连皇后也不能例外。《武林旧事》记载,皇后受册后归谒家庙,也是要穿着团冠背儿来进行谒庙。

▲女子行笄礼时穿褙子

褙子也是宋代女子笄礼的必备服饰。女子成年行笄礼时,都要加“褙子冠筓”。

▲女子结婚时穿褙子

宋代女子结婚时里面穿长裙,外面罩褙子,戴假发髻。

《武林旧事》记录了宋朝公主出嫁时要准备的嫁妆:“真珠九翚四凤冠,褕翟衣一副,真珠玉佩一副,金革带一条,玉龙冠,绶玉环,北珠冠花篦环,七宝冠花篦环,真珠大衣、背子,真珠翠领四时衣服。”这里面就有褙子。

▲女子参加丧礼时穿褙子

《朱子家礼》规定,丧礼期间,正妻穿大袖衫,众妾穿褙子。

▲女子出席正式宴会时穿褙子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记载,上元节时皇宫赐宴外命妇,这显然是相当隆重的宴会,皇后、皇太后头戴白角团冠,插白玉龙簪,穿黄背子衣,无华彩。太妃及中宫皆戴镂金云月冠,亦插白玉龙簪,并饰以北珠,身穿红背子。

2.褙子是宋代女子的常服

褙子在宋代,不仅是女子的礼服,也是女子的常服。

宋代穿褙子的女子,既有皇室的后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妇;既有大家闺秀,也有寻常人家的女子;既有媒婆、侍女,也有宫廷乐伎、市井伶人。几乎在宋代所有的社会阶层中,都可以看到女子穿着褙子的身影。

▲上层妇女日常穿褙子

南宋画家李嵩的《观灯图》,描绘了宋代富家女子在元宵节时奏乐赏灯的场景。画中右侧坐在凳上、引逗童子戏耍玩乐的贵妇就穿着褙子。

《观灯图》局部

南宋末年钱选的《招凉仕女图》,画的是宋朝的大家闺秀在庭院中纳凉的场景,她们穿的也是褙子。

《招凉仕女图》局部

▲民间女子日常也穿褙子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名为「赵太丞家」的药铺中的妇女,穿的是褙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李嵩还有一幅《骷髅幻戏图》,图中左边一个少妇正在哺乳,可以看出来,她的上装是一件低胸的抹胸,外面再套一件敞开的褙子。右边的女子也穿着褙子。

《骷髅幻戏图》

宋代佚名画家的《蕉荫击球图》中,桌前的少妇正与身旁的女子专注地观看童子玩槌球游戏。她们身上也都穿着褙子。

《蕉荫击球图》局部

《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媒人分等级,上等媒人戴盖头,着紫褙子;中等媒人戴冠子、黄包髻,穿褙子或裙子,手拿一把青凉伞儿。可见,宋代三姑六婆都穿褙子。

优伶乐伎也穿褙子。《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杭州的酒库请歌伎做广告,“有颜色者三四十人,戴冠子花朵,着艳色衫子;稍年高者,都着红褙子、特髻”。为官营酒库做广告代言人的漂亮歌伎,也是身着红色褙子。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上的女伎

3.“抹胸+褙子”是宋代女性的典型装束

从宋朝风俗画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宋朝女性都流行穿着“抹胸+褙子”的服装款式。

南宋萧照所绘《中兴瑞应图》上的宋代宫廷嫔妃与宫女,都是上身着一件抹胸,外面套一件褙子,前襟敞开,颈部与上胸是敞露出来的。

《中兴瑞应图》局部

南宋刘宗古的《瑶台步月图》描绘了中秋节仕女赏月的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蒙。这些女性的着装也是“抹胸+褙子”。

《瑶台步月图》局部

出自南宋佚名画家之手的《歌乐图》卷,描绘了一群宋朝宫廷乐伎正在彩排乐器演奏的情景,图中乐伎均穿着淡雅的抹胸,外套一件红色的长褙子。

《歌乐图》

还有一幅《杂剧人物图》,画的则是宋朝市井瓦舍中的女演员在表演,也是“抹胸+褙子”的装束。

《杂剧人物图》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珍藏的一幅南宋《荷亭婴戏图》,画了一名在哄孩子睡觉的家庭妇女,也是身穿“抹胸+褙子”。

《荷亭婴戏图》

元明时期的褙子样式多沿袭宋代,但是流行程度较之宋代大打折扣,且多为妇女之服,男子一般不再穿褙子。

03褙子是宋人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反映

一个时代的服装,往往能体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褙子在宋代的广泛流行,与宋代的文化思想密不可分。

宋朝整体的文化风格是强调约束个性、抑制自我欲望、注重道德修养,在服饰上的表现就是呈现出不张扬的特点。褙子的造型正是顺应了这种特点。它窄瘦而修长,没有什么惊人的曲线,整体上显得含蓄而内敛。

宋人的美学追求,以简约清高为要。宋代建筑讲究白墙黑瓦,陶瓷讲究单色釉,绘画讲究写意风格的水墨山水,就连赏花也是推崇梅、兰、竹、菊等。褙子的样式简约,风格素雅,既舒适合体又典雅大方,既纤细柔美又清奇淡雅,是以简胜繁的杰作,与宋代的文化风格和社会风尚完美吻合。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雅含蓄简约至上的宋代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