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恰逢建党周年之际,为追忆往昔红色岁月,深刻理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红色文化,体会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红色文化,传承党的传统和红色基因。“德耀汴梁,启拓封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5日至7月12日分别在校内、开封及成员所在地有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红色精神的探索宣传活动。
7月5日,实践团队于学院会议室汇合,一同商讨实践活动内容及安排,决定了本次社会实践分为参观体验及宣传共两个阶段。在参观体验阶段,团队决定将参观地点定于河南省开封市,具体主要参观地点为开封烈士陵园、刘少奇开封陈列馆及刘青霞故居共三个地点,除此以外,团队成员也决定寻找开封市红色景点以外地点的红色精神文化。在宣传阶段,考虑到疫情防控因素,团队决定分为学校宣传及在成员所在地各自宣传共两个宣传环节。接着团队成员一同了解了开封红色景点相关信息并与景点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
(图1)团队成员在学院门口合照7月6日,实践团队集合后一同前往河南省开封市,开始了团队的开封市红色文化精神探索感悟之旅。到达开封市后,团队成员稍作休整,休整过后马上前往本次红色文化精神探索感知旅程的第一站——刘少奇开封陈列馆。成员们怀着尊敬的心情走进陈列馆,参观了刘少奇同志生前大量的珍贵图片与文物,了解到刘少奇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为共产主义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陈列馆的每一处都让成员大为触动,在刘少奇铜像前,成员们向刘少奇同志鞠躬致敬。除了参观展馆外,团队成员还积极与同行参观旅游团进行了红色精神文化交流,此行收获颇丰。
(图2)团队成员在刘少奇铜像前合影7月7日,团队前往开封刘青霞故居,刘青霞是河南首富,身为女性首富,其为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各展馆由四合院的房屋改成,尽最大限度保持了故居当年的风采,团队成员认真观察了每个展馆里的陈列品,虽然已经见不到巾帼本人,但从展示的物品书画及照片中已经可以感受到刘青霞女士的不凡气质。
(图3)团队成员在刘青霞故居石碑出合影7月8日,团队前往本次计划的最后一站——开封烈士陵园,开封烈士陵园占地面积亩,距今已近有69年历史,纪念近位革命烈士。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园区,由于时间原因,成员们并没有参观全部园区,而是选择性的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堂以及烈士塑像。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走进陈列馆和纪念堂便能看到曾经的革命烈士们的名称和相关遗物,烈士塑像非常鲜活,看着纪念碑,成员们不由得放低音量,认真聆听工作人员对革命烈士的介绍,参观的过程严肃且沉重。
(图4)团队成员在开封烈士陵园合照7月9日,团队成员在开封市区内寻找红色景点以外地点的红色精神文化。首先团队来到开封市清明上河园园区,在园区中发现除了随处可见的红色精神告示牌外,园区还有许多党员示范商户以及红色文化墙。接着团队来到开封市包公祠发现包公祠从外墙彩灯布置到内部环境都在展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最后团队成员们坐上了以爱国诚信红灯高挂的红色游船结束了一天的探索。
(图5)团队成员在清明上河园园区红色文化墙合照7月10日,团队成员离开开封市回到学校整理所见及感悟,于学校召开宣传会,结合红色精神文化向在校学生讲述所见所闻及心得体会,生动形象的介绍红色精神文化。
(图6)团队召开宣传会7月11日至12日,团队成员遵从学校安排,服从疫情防控,分别回到各自所在地进行红色文化精神宣传。成员们经过五天的开封红色文化探索感悟之旅感悟颇深,于各自所在地以海报张贴(已征求社区意见)、文章发表、视频宣传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宣传普及了红色精神文明。
(图7)团队成员在社区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这段持续一周的实践经历促使成员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感受了先辈们在革命时期的先锋模范精神,更好的认识了解红色文化精神,主动接近党、拥护党。同时在学校、成员所在地的宣传普及也使得更多同学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精神有了较为形象的了解,从而坚定“永远跟党走”的革命理念。
开封红色文化探索感悟之旅不仅让成员们在红色景点理解感悟了红色革命精神,还通过寻找开封红色文化让成员们看到了历史遗迹不同的一面,将历史遗迹与人们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百姓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亲身感触曾经的风云变化。懂得今日的强大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与曾经的辉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才能深有感触,从而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的伟大。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为当今之社会所付诸的巨大努力和巨大牺牲,看到了在抗战年代人们的艰辛和意志,同时也感受到了后人幸福的来之不易,需要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
本次社会实践充分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革命前辈们的崇敬,使成员们切身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乐于吃苦、勇于战斗、一心为民的精神,并深受感触,在以后的岁月里贯彻红色精神,发扬红色文化,不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