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上
文/蒋静
唐朝诗人晏殊在《破阵子·春景》中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风清景明的清明,就这样摇曳生姿地从古诗词中生发,从时光的更迭轮转里而来。
据载,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在二十四个节气中,由于清明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就显得分外与众不同。从节气来说,它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一扫漫长冬季的冷郁,呈现出春暖花开勃勃生机的景象而备受世人青睐;从传统节日上来讲,它又与寒食、上巳合并为一日,故显得愈发隆重而盛大。
在张掖,清明不仅仅是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一段时间,所以大家又称其为清明时节。这一时节,张掖老百姓在沿袭扫墓祭祀,郊外踏青传统习俗的同时,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又演变出了念唱宝卷,放风筝,植树等活动,让清明节超出节气的意义,表现出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当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祭祖扫墓中展现出清明节文化“重情感恩”的精义。
祭祖扫墓作为张掖人在清明节开展的最重要的活动,却并不限定在清明这一日,通常会提前三四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讲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因此,清明的祭拜,是以一种情感的、诗意的礼仪,寄托对逝者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感恩。
你看,每到清明时节,家族传承者们穿过山,越过海,不远千里万里,风尘仆仆地赶回故乡,只为和离世的亲人们再一次重逢,再一次告别。所有的仪式,都是为了让融入血脉中的眷念,随风而起,伴着细雨,飘向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在张掖,清明不止有扫墓祭祖这样的小家之举,还有缅怀英烈的大家风范。清明这一日,甘州府地的各县民众、学生整装肃穆,自发前往临泽、高台烈士陵园。在高大的墓碑前,他们敬献花篮,默哀致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看吧,伫立墓碑前的一张张脸上,神色凝重。他们胸前的朵朵白花,在微风细雨中轻颤,仿佛是逝者生命怒放的另一种模样,又何尝不是颗颗跳跃的拳拳之心?
丝路古道上的张掖,虽不是介子推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句遗言的地方,晋文公的“清明柳”也不曾栽种在弱水畔,但在这里,人们无暇去猜测晋文公定下“寒食”“清明”这样的“感恩之心”,是不是为了免除生者内心的不安?他们只去传承一个国君感念故去之人的恩德这一“感恩之举”。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最能激励后来人的事儿。
于是每逢清明,无论是游子乡民、权贵村妇,还是耄耋老人黄口稚子,他们都捧着一颗感恩之心,为那些让他们有机会生存下来的人洒下热泪,也都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感恩那些让他们有机会发展下去的人和历史。在山野,在公墓,无数贤男孝女,用行动诠释了清明“感恩”这一文化的内涵与真谛,营造出浓郁的清明感恩意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