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流行一句话:舌尖上的中国。解决温饱问题后,中国人开始考虑吃好喝好了。吃完之后的问题,同样也很重要。厕所,彰显人类的精神风貌,也是一种文明。
如今,有的同胞对印度的厕所评价,基本上以差评居多。感觉很原始,解决问题比较随意,不卫生。其实,中国古代,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中国古代厕所的标准
中国的对联文化无处不在,厕所领域同样表现不俗,比如有一副对联:“纳垢含污知大度,仙风道骨验方肠”,这就是对所谓五谷轮回之所的绝妙定位。
厕所的门上还配备对联,像这样的待遇,在中国古代就绝非常规场所了。大多数厕所的目标定位,不过是解决一时之急,只要能够遮蔽隐私,显出人类文明即可。
古代没有现代的抽水马桶,以传统的坑厕(旱厕)居多,很多也没有顶子覆盖,形成“一苇草席遮四边,脚踩大地望蓝天”的效果,通风、透气、还敞亮!
百姓轻松过后,清洁卫生,用什么?
把大象装进冰箱里,一共需要三步。如厕的步骤,关键环节,一般有两个:第一排便,第二清洁。现代文明,比较超前的,有水洗,但大多数仍然是用纸来解决。每当人类遭遇灾难,比如传染性疫情,除了吃喝食材,卫生纸通常也在抢购名单之列。
一边蹲马桶,一边刷手机,轻松过后,才发现卫生间没纸了,然后求助别人送纸过来。这种场景,在古代是绝对没有的事。古代中国,纸张很珍贵,连画画这么“文明”的事,要是没有纸笔,弄根树枝就能在地上划来划去。至于屁股上的事,都不叫个事!
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古人在方便之后,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尤其是农村,可用的材料很多,诸如土块、瓦片、菜叶等等,随手一抓,应有尽有。这看上去很世俗,但的确很现实。
面对这种过于接地气的神操作,明代部分高级文人,实在无法接受。有位仁兄,名叫胡应麟,在《甲乙剩言》中这样表态:安平人上厕所,“男女皆用瓦砾代纸,殊为呕秽”。但是,一个地方的生活习俗,无须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皇帝们完事之后,手边瓦片难寻,用什么呢?
富贵之地,莫过于皇宫。明朝的皇帝们,早期一直沿用祖制。舌尖上的事,自然不必说,屁股下的事,当然也不含糊。如厕之后,为了与尊贵身份相符,皇帝们不用纸,而是用帛。这种野蚕丝织成的特种帛,制造成本很大,但成本再大,也很难再用第二次,属于一次性用品。
直到孝宗朱祐樘时期,有个宫人把用过的帛,收集起来,清洗干净后,制成了窗帘。本着节约精神,朱祐樘大力倡导这个做法,推动了一场厕所革命,并且说:“殊可惜,即数以纸代之”。这样,皇宫里也开始用纸来解决问题了。
中国古代的街道上,究竟有没有厕所?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朝市井的繁华。作为艺术作品,当然要有所舍弃,墙角树边的一些垃圾,都是属于摒弃的对象。如今一些电视剧也是如此,古人逛街的场景,除了人流如织,卫生状况也是令人称奇,就像环卫工人刚刚扫过一样。
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作为厕所革命,如今一些县级城市,在重要街道设置了现代化厕所设施,以解决出门在外人员的内急问题。即便是前些年,这些设施尚不完备,更何况古代?
明清时期,中国的大城市,北方以北京为例,街道上的厕所很少。厕所一事,如治理洪水,疏导是关键,堵,是不可能的。所以,由于一厕难寻,所见之处,满大街污秽遍地;鼻息所闻,自然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明朝学者谢肇淛,这位万历二十年的进士,对于中国的山川和城市,都有所游历。眼界大开之后,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这样说:
今大江以北,人家不复作厕矣……京师则停沟中,俟春雨后发之,暴日中,其秽气不可近,人暴触之辄病。
古都开封,差一点被明太祖朱元璋定为明朝国都,当时也是脏、乱的人设。谢肇淛出生于浙江杭州,对中国南方等地,比如绍兴、镇江、吴淞(今属上海),在厕所卫生方面,评价都比较高。看来,热爱家乡,厕所也是一个自豪的理由。
小结
神仙,可以吸风饮露,人,却是吃五谷杂粮,自然需要“五谷轮回之所”,古今莫不如此。目前中国厕所文化走在前列的,首推那些A级旅游景区。对于景区来说,主要就是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吃喝拉撒睡,作为一种商业投资,实现起来相对容易。
大多数农村,也在进行厕所革命,对旧有厕所(大多是旱厕或坑厕)进行改造升级。但是和城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很难接入统一的污水管网。即便如此,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文\罗渐升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