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眨眼工夫又到了清明时节,这时间的小马车跑得可真叫个飞快,再溜达几天,咱就得迎来那个既是节气又是祭祖大日子的清明节啦。清明节,那可不是一般的节庆,它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深远的意义,既是咱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也是后辈们对先人的深深敬仰与怀念。
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祭祖可不只是走个过场、摆个样子,它是咱对祖辈们养育之恩的真诚回馈,是对他们音容笑貌的深情追忆,更是对生命源头与归宿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一仪式,咱明白了自家根儿在哪,也悟出了人生终将回归何处的道理。
不过呐,今年的清明节似乎有点与众不同。为啥这么说?原来,它恰好落在公历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六这么个日子。按老一辈人的民间说法,这天可是个“凶日”。既然如此,自然有些讲究不得不提防。村里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们口口相传:“清明忌‘一不吃、二不烧、三不做’”。嘿,您是不是好奇到底说的是哪三样?别急,待我给您娓娓道来。
今年清明节,老一辈口口相传说是“凶日”,可这“凶”究竟从何而来?且听我细细道来。据说乡亲们掰着指头数出了几大原因:
一是撞上“破日”。所谓“破日”,一听名字就知是不吉利的象征,好比说它是日子中的“大败家子”。搁在百姓家,甭管是婚嫁、乔迁、盖新房,还是祭祖扫墓、立碑纪念这些人生大事,遇上破日,统统得绕道走。那“破日”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这里头学问不小。原来,老祖宗拿干支纪年里的月地支和日地支一对比,要是俩冤家对头似的相冲,那就成了“月破日”。就像一月属寅,寅申相冲,那申日就注定是“破”的。再瞧瞧今年清明,戊辰月碰上戊戌日,辰戌本就不和,这不,“凶日”帽子就扣上了。
二是赶上“九星五黄”。这听着更玄乎,说今年清明还是民间传说中的“九星五黄日”。老人们言之凿凿,这天不宜办任何大事,甭管结婚还是动土,都得避着点儿,否则就是撞“凶”。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讲究纯属民俗传统,讲科学的咱都知道,没啥真凭实据撑腰,听听也就罢了,不必太当真。
清明节到了,有些讲究您得知道,概括起来就是“三不原则”:不吃、不烧、不做。今儿个,咱给您掰扯清楚喽!
一不吃
不吃荤腥:清明这天,不少地方讲究吃素,也就是所谓的“斋菜”。为啥?一来是对祖先的敬重,毕竟这是缅怀先人的日子;二来嘛,科学也说了,吃点素对身体好,何乐而不为?
不吃供品:您瞧,给祖先献上供品是表心意,可不是让您自个儿享用的。祖先还没“尝”,咱就动筷子,跟请领导吃饭领导还没来,您就先开动了一样,多不合适!
不吃甘蔗:老辈人常说“清明蔗,毒过蛇”,意思是这时候的甘蔗容易发霉变质,吃下去可是要坏事的。所以,馋归馋,清明节那天甘蔗还是忍忍吧。
二不烧
不烧“二遍纸”:扫墓的时候,全家老小最好一块儿去,别分成几拨儿。为啥?您想想,要是家里兄弟姐妹闹矛盾,各烧各的纸,外人看了笑话不说,家里也不和睦。家和万事兴,一家人整整齐齐给祖先上坟,才叫孝道。
不烧“两处坟”:出嫁的女儿清明节回娘家扫墓,规矩是只去婆家或者娘家一处。为啥?按老理儿讲,女儿两边跑,对娘家不利。虽说是迷信说法,但“女儿不上坟,上坟辱先人”的俗语,也让很多人宁可信其有。不过呢,这规矩如今越来越淡,具体咋做,还得看各家情况。
瞧瞧这“3不做”,清明祭祖时可得牢牢记住:
①夜幕降临,莫赴墓园
清明时节正值阳春三月,阳气蓬勃升腾,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早清明,晚寒衣”,上坟祭祖得趁早,别等到太阳落山才行动。酉时,也就是下午五点到七点,基本上就是最后期限了。要是天色太晚,干脆挪到第二天清晨,既显出咱对先人的尊重,也让那份心意能在静谧清晨直达祖先灵前。
②肃穆之地,禁言止乐摄
墓地可不是个嬉笑喧闹的地儿,祭祖时得绷紧那份敬畏心弦。碎嘴闲聊、播放音乐,甚至掏出手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这些行为统统免谈。想想看,这就像跑到人家家里随意摆拍,对过世的亲人岂不是大不敬?保持安静,用心感受那份对故人的深深怀念,才是墓地应有的氛围。
③素服简行,表哀思敬意
见过有人上坟打扮得花枝招展,新鞋红衣、金银珠宝,还穿着花哨的衣裳,这可真是大大不合适。要知道,红色在咱中华文化里代表着喜庆吉祥,过年过节穿它没错,可祭祖这种庄重场合,穿得如此艳丽,简直像是去开派对。正确的做法嘛,一身素色衣裳,旧鞋轻履,金银饰品通通搁家里。简朴素雅的装扮,更能体现出对逝者的哀思与敬意。
文章内容无科学依据,来自民间传统文化
#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