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广襄阳的富二代罗小官,最近遇到了扎心事。
在外地做生意地他,遇到徽州新安得富商陈大郎,年轻人很快成为朋友。没想到在一次喝酒的时候,发现自己这个新交的朋友,把自己家祖传的一件珍珠衫穿在身上。
这件宝贝他是给了自己在家独守空房的妻子王三巧的。看着这件辣眼睛的衣服,罗小官不动声色,套问了陈大郎。
陈大郎绘声绘色说出了自己和罗小官的老乡也是商人的蒋兴哥的妻子的那些事。
听完这些,罗小官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因为他就是蒋兴哥,当初做生意,对外只说自己姓罗,大家就叫他罗小官。
妻子出轨,这件事坐实了。一般的男人都受不了这种事,蒋兴哥急忙回家,要休了自己的妻子。
三巧和兴哥原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因为兴哥外出经商,经年不归,三巧独居寂寞,加上薛婆的诱骗,才出轨了外地商人陈大郎。
其实蒋兴哥在得知妻子外遇的时候,内心的第一想法竟然是懊悔,懊悔自己不该外出,撇下妻子独自一人,青年寂寞,才闹到这一番境地。
他和妻子的感情还是好的。但是他少年意气,不能原谅,也只是和和气气地离了婚。他假装说岳父母有病,把妻子和休书一起送到岳父家,给妻子留足了面子和尊严。
后来妻子改嫁,他还将妻子当年的嫁妆如数送还。
陈大郎做生意失败,病死在襄阳。陈大郎的妻子平氏卖身葬夫,没想到嫁的人就是离了婚的蒋兴哥。见到平氏带来的陈大郎遗物,珍珠衫,兴哥感慨不已。
兴哥有一次在外做生意,推到了一个赖账老头,惹上官司,断案的官员刚好就是自己前妻三巧后来嫁的老公吴县令。
三巧看到兴哥的案卷,在官员面前求情,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救下了兴哥。两人再次见面,百感交集,感动了县令,把三巧送还了兴哥。
兴哥、平氏、三巧三人后来白头偕老。
这是“三言”里面的第一个故事。名字叫《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很多人读这个故事,读到最后,竟然是感动。因为故事中弥漫的那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夫妻一场,谁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的恩爱浓情?即使做不成夫妻了,也没有必要撕破脸皮成了敌人。
这个故事里的蒋兴哥,为人就宽厚。妻子出轨,对不起自己在先,但是他却不声张,给出轨的妻子留足了颜面。
看官们,你道三巧儿被蒋兴哥休了,恩断义绝,如何恁地用情?他夫妇原是十分恩爱的,因三巧儿做下不是,兴哥不得己而休之,心中几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十六只箱笼,完完全全地赠他。只这一件,三巧儿的心肠,也不容不软了。今日他身处富贵,见兴哥落难,如何不救?这叫做知恩报恩。
最后王三巧儿得到了丈夫的谅解,也得到了作者的同情。
而且这个故事的人物对传统贞操观也不是很在意:
王婆爬起来,扶起女儿,说道:“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没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便真个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姻,图个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这是三巧被休回到家,要自杀,三巧的妈妈劝三巧的一段话。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林冲那自缢而死的妻子。林冲是明朝初年的故事,从明初到明末,明朝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是明代的故事,距离现在四五百年,三言二拍其实就相当于当时的《故事会》、八点档,可是对比一下我们今天的八点档电视剧,那些编剧们大加渲染的出轨、抓小三、厮打、声嘶力竭地不能原谅,我们真的进步了吗?
2
婺州贾秀才和妻子巫氏结婚几年,一直没有孩子。信佛的巫氏和赵尼姑平时关系不错,约好到尼姑庵去念经求子。
巫氏和赵尼姑念完经之后,因为没有吃早点,就留在庙里吃饭。
喝了两杯酒,吃了两块糕点,巫氏感觉自己犯困,意识不太清楚了。
迷迷糊糊的巫氏,感觉有人在床上和自己有那些事,但是太困了,也不敢十分肯定。
清醒后的巫氏,只是感觉不对劲,但没有什么证据,只好又气又羞地回家了。
有没有那种事,女人最敏感,巫氏想到自尽,因为和丈夫贾秀才夫妻情深,她还想见自己丈夫贾秀才一面。
贾秀才在外地教书,那几天他总觉有点不安,害怕在家的妻子有什么事,就回家了。
到家后,羞愤交加的巫氏给自己丈夫说了事情的原委,还表示自己不活了。
贾秀才劝住了妻子,他认为妻子这一死,不但不能洗清清白,还会给自己带来猜疑。夫妻俩决定冷静一下,好好计划一下这个事情。
原来,因为巫氏长得很漂亮,和巫氏关系好的赵尼姑,受一个闲人混混卜良的委托,设计让对巫氏早已垂涎三尺的卜良得手。
巫氏假装对那件让自己失去清白的事情不反感,骗得赵尼姑的信任后,又让卜良到自己家和自己幽会,幽会时巫氏咬下了卜良的舌头尖。
贾秀才拿卜良的舌头到庙里杀了赵尼姑并嫁祸卜良,卜良也受到了惩罚。
这是三言二拍里的一个故事《机中机贾秀才报怨》,虽然故事也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对于妇女的贞操观,书里有这样一个描写:
那巫娘子见贾秀才干事决断,贾秀才见巫娘子立志坚贞,越相敬重。
要知道,这是在巫娘子被卜良迷奸之后。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年豹子头林冲见到妻子后第一句话:
不曾被这厮玷污了?
看来从明初到明末,小说中的思想观念真的实现了飞跃。大家可以想想,到现在还有多少男人思想不如贾秀才?
3
刘家儿子刘璞病重,隐瞒了实情,想赶快娶孙寡妇家的女儿进门冲喜。
孙寡妇和儿子一商量,害怕刘家儿子一病不起,耽误了自己家女儿,推辞不答应,刘家催得挺紧,无奈之下,孙寡妇决定由儿子“嫁”过去,说好三天就回来,等刘家儿子病好再回去。
没想到刘家害怕新娘子寂寞,让自己女儿陪新娘子同睡。本来就互有好感的孙润和刘慧娘同在一床,发生了关系。
后来事情暴露,因为想买刘家宅基地的刘家邻居李都管到慧娘的婆家裴老爹哪里挑拨生事,结果一干人的官司打到衙门。
幸亏衙门里的老爷是乔太守,他弄清事情原委,判孙润娶慧娘,裴老爹的儿子娶孙润没有过门的媳妇。这就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在故事里还出现了这样的话:
爱女爱子,情在理中。一雌一雄,变出意外。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以美玉配明珠,适获其偶。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已经和别人有了婚约,却和别人苟合,应该受到刑罚的。但社会上却不这么认为,包括乔太守乔青天也不这么认为,于是就做主让他们改签了婚约。当时的吃瓜群众们的态度是这样的:
此事闹动了杭州府,都说好个行方便的太守,人人颂德,个个称贤。
这种事情,就是今天的社会,吃瓜群众也未必都肯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贾平凹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鸡洼窝人家》,写了思想观念不同的两家人互换了媳妇的故事,当时我觉得老贾真敢写。可是看完了三言二拍,就觉得里面的很多观点和题材,现代人真的未必赶得上。
4
台湾的刘曼娟教授,对三言二拍有这样一段评论:
中国古代这么多广大的读者在“三言”没被禁绝之前,可能也视这为一种消遣性的读物而已,但是在消遣当中,我们却触碰到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生真实的样貌。冯梦龙告诉我们,人都是欲望的动物,欲望或许会带着我们沉沦,但是欲望也能带领着我们向上飞升……纵然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较好,精神生活却比较空虚,如果我们问自己:我因何而存在,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回答,其实,现代也是心灵的末世或者是乱世。以前冯梦龙的小说是禁书,而今天我们看到许多杂志和电视节目,有太多跟感情和欲望有关的话题,已经可以公开谈论,大家并不觉得这是败德,已经变成很普遍的事情。
只能说,冯梦龙和凌濛初的三言二拍,是一部当时超前,现在也不落伍的神作。
有一个网友说得好:
多看看《三言二拍》吧,讲的都是些大道理,但可以受用一生,正是年轻时候该读的书。虽可以定义为一本很污甚至很腐的小说,但每一篇都在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本本分分,过日子要踏踏实实。
作家大冰推荐读三言二拍他说三言二拍是
“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
中国社会千百年俗世奇人奇事,尽在三言二拍。
两百篇经典短篇小说,写透人间百态,写透江湖传奇故事,不愧是小说版《清明上河图》。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大全集,包括明代文学大师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小说大师凌濛初编著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总共两百篇经典白话短篇小说,完整囊括了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精髓,书中的每一个故事,独立精彩又跌宕起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均源自“三言二拍”。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深刻影响中国人价值观的名言警句,同样源自“三言二拍”。
给大家推荐这套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面链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