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寒食节和清明节,除了祭祀扫墓,我们还应该
TUhjnbcbe - 2025/6/1 17:55:00

清明,与二十四节气一样,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祭祀扫墓、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而寒食节在远古时期的真正涵义是“禁火”“改火”,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发现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诗句后,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自此,寒食节和清明节才有了祭祀扫墓、纪念祖先的内涵。

远古时期的寒食节,并非清明节的前一天,而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故又百五节,其来历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到了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携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有一首介子推写的诗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汉时,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典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食节和清明节,除了祭祀扫墓,我们还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