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心宜“清明”
作者:姜维群
清明节是扫墓纪念祖先先人的日子,在这个时间段往往思念逝去的老人亲人,情绪难免低落消沉,这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
人生有生老病死四个阶段,生是指生长成长,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老了,老了必然生病,然后就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些不说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不等于明白,明白不等于阅透。到了清明这一类的时日,心情是黯淡别扭还是舒朗轻快,似乎应该说道说道。
清明节在天津人眼里就是个扫墓上坟的日子,怀念先人缅怀逝者,是个悲戚伤心的日子。实际上清明节古时旧时很大程度是踏春游玩的日子,既然清明节叫节,就是一个快快乐乐的节日,予谓不信先来看看清代的北京人怎样过清明节的。
《帝京岁时纪胜·清明》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那时候家家的坟地大都在郊区)。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放风筝比赛)。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如此看来就是全家一次愉快的郊游,和我们现在过清明节感情两码事。不过怎样过清明各地各家各人也颇有不同。
从历史的记载看,对待清明似乎亦有南北之别,明代学者谢肇淛这样说:“北人重墓祭,余在山东,每逢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暮,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一边哭得惨不忍闻,一边是喝的酩酊大醉。如此的霄壤之别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古时候的事现在不好妄议,但是从今天的情况分析,之所以悲悲切切,可能有这样的原因,现在城市人已经没有了祖坟,人们祖宗坟上祭祖扫墓只是一种仪典一种纪念,形式大于悲伤。现在的城市人群大多是给父母至亲扫墓,如今阴阳两隔所以会悲痛伤感。
伤感过度,不管怎么说,对老年人的伤害很大,一定要节制。在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美好时光里,在这个小长假中,尽量释放心情,莫辜负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
清明时节,我们固然应该怀念每一位去世的亲人,但更应该享受当下。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定舒朗心情,振作情绪,活好每一天。这样我们才能更健康,只有我们健康了,才能减轻社会与儿女们的负担。
时间是硎石,能把悲伤棱石磨成圆钝;时间也似溪水,会在不息的流淌中逐步平缓。清明节虽然是祭扫先人墓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变为思念,思念变成缅怀。于是人们在这个节点上,心情最宜逐春而轻快,舍晦暗而光明。
所以,清明节心地一定要像这个节气“清明”起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舒朗快乐,成为一棵不老松。
(刊于年3月31日《中老年时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