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民间故事张择端的杏林图清明上河图
TUhjnbcbe - 2025/5/6 16:50:00
斑鸠菊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498838.html

您知道历史上有个著名画家张择端吗?他面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反映了奢华逸乐和贫困辛劳对比鲜明米,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至今还是我国的艺术珍品。

然而他在当年未成名的时候,也遭受磨难啦!要知道事情的根底,还是从他画《杏林图)的经过说起吧!

北宋末年,张择端还是个书生,初次进京赶考。那年头,考试官是两个大钱做眼镜—睁眼只看见钱啦!谁要是不拿钱走他的门子那文章做得再好,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呀!贫穷的书生张择端白考了一场。他只得灰头丧气地收拾起笔墨纸砚,背起了包裹行李,怎么来的还得怎么回去。

正是麦黄时节,西南风溜溜地刮着,天气又干又热张择端在路上走了二十来里路,便觉得腹饥口渴起来。他正走在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只望见前方不远有座翠绿的松山,山脚下有片十来亩方圆的杏林杏林葱茏的枝叶网,星星点点的麦黄杏儿,闪闪耀耀,怪馋人的。张择端越望越觉得舌头底下直泛口水,便抬脚朝杏林走去。

这片杏林,外有篱笆围墙,中有木板钉成的单扇门儿。他推门进去,见一个头戴凉笠的老翁弯腰握锄,在林行间锄草。他走向前去深施一礼,说道:“俺是远路行人,求借老丈贵处暂歇一会儿,顺便买些甜杏充饥解渴!

那老翁将手中的锄头往地上一插,直起腰来将张择端上下打量了两眼,见是一个身穿蓝衫的白面书生,便客气地说道:“出门还有背着家什的!老夫心愧没有好的款待,树上的甜杏倒是不少,老夫请您吃一顿。”说着便引张择端走往杏林,来到三间草屋前的一棵老杏树底下。

这树阴凉处早有一张矮脚餐桌,两个尺把长的小板凳。老翁帮张择端解下包裹行李,让他坐在餐桌边稍等片刻,才进屋拿出一根长蜡杆儿,从头上解下凉笠儿,用蜡杆儿打了满满一凉笠甜杏,捧到张择端面前,说道:“尽情吃个够吧!”张择端道了谢,便伸手接过甜杏,大口吃起来。

一两笠甜杏儿吃进肚里,顿觉不饥又不渴,心里舒坦多了。他掏出银两给老翁,老翁说道:“俺卖杏都是挑到东京市场,随行就市。大凡过路人来吃甜杏,俺只交个朋友,不收银钱!”张择端又和老翁推让了一会儿,那老翁说什么也不收下。

张择端只得将银钱放回囊中,心中对老翁的盛情仍不如意。他思忖片刻,对老翁说道:“老丈既爱交朋友,晚生实在敬佩!俺自幼苦读寒窗,学得绘画一技之长。让俺画幅画儿留给老丈,作个纪念吧!”幸好,老翁听了这话,连连点头说好。

张择端便取出笔墨纸砚,将一张五尺长三尺宽的画纸铺展在饭桌上,又将墨水在砚台上调好,然后起身观看了一番,便弯下腰提笔蘸饱墨水,大笔一挥作起画来。没费一袋烟的工夫,一张《杏林图》便画完啦!张择端又端详了一番画面,在画面右上角题诗一首:青杏酸,黄杏甜,雀儿只将甜杏含。考官生性像雀儿,见了“甜”就笑开颜。蠢才有钱中状元!

题罢诗句,他又在下面落了款:“山东密州(即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县)张择端画于宣和某年某月某日。”

老翁看了这幅画儿,明白自己眼前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书生,心中暗暗敬佩,便更加热情地和张择端相对坐着闲聊起来。言谈话语间,张择端探出了老翁家只有父子二人,家境贫寒。他拜辞老翁,临上路时说道:“俺送您老人家这幅《杏林图》,您老家里日子要是能过得去,可以挂在墙壁上留作纪念,要是遇到维持不了生计的年头,可以将它拿到市上,换个十两八两银钱,也好度日。”

张择端走后,老翁便将那幅《杏林图》细心地裱糊好边儿,小心地挂在屋里的墙壁上,把它视为珍宝。谁知第二年,遇上了杏树歇枝的年头,这父子二人的吃穿啊,就全靠儿子打柴去换那俩大钱啦!数来算去,别无值钱的家珍,只有那幅《杏林图》还能值两个子儿。老翁叫儿子把它从墙上摘下来拿到东京市场上去变卖。

老翁这儿子是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他带着《杏林图》来到东京汴河岸边的闹市。市上卖画儿的不多,小伙子学着别人的样儿,将那《杏林图》挂在了一家店铺的房檐下,自己蹲在旁边的柳阴处乘凉。等了好久,才见几个穿袍戴帽的文人来到《杏林图》近前,向他问价钱。小伙子是个忠厚人只作了十两银子的卖价,那个文人还嫌太贵了。

这时,天已经东南晌(上午10点左右)了。忽然间,小伙子头顶上,那高高的柳枝上落下一只雀儿。它“吱吱喳喳”地叫了一阵,一眼看见了《杏林图》上那片绿葱葱的杏林,那枝叶间的麦黄杏儿星星点点,闪闪耀耀,枝上一只雀儿嘴上含着一个熟透了的甜杏……

哎呀呀!这《杏林图》在雀儿的眼里,成了真正的杏林了!只见这只雀儿尾巴一翘,翅儿一展,“嗖”地一下子往画上的杏林里飞。“啪!”这一下正碰在了《杏林图》上。雀儿受了碰,“吱喳”叫着飞上天去了。旁边那几个穿袍戴帽的文人见这奇景,个个惊叫喝彩!这幅《杏林图》引来鸟雀的佳话,霎时间传遍了汴河两岸边的闹市,轰动了一整座东京汴梁城哇!有些富贵才子,店铺商贩,平民百姓,一群群众伙跑来观看。

有的说,《杏林图》画是逼真有的说,枝上的那只含甜杏的雀儿传神;有的还吟诵着画面上的诗句,可都不舍得花十两银子买下能苦正在人们吵吵嚷嚷争看《杏林图》的时候,只听东京武朝门外传来了鸣锣开道声。随后,汴河岸边的大街上,前呼后拥地过来了一乘八抬大轿。轿中端坐着大朝廷殿前太尉宿元景。

这宿元景本是一个忠良清官,一贯对蔡京一伙权臣贪官心怀不满。这阵子,轿中的宿太尉见人们吵吵嚷嚷出来看一张画儿,心里好生奇怪,便吩咐落轿。他从轿中出来,在下班人的簇拥护卫下也向前观看。他先看了这幅《杏林图》的画面,心里暗暗惊叹《杏林图》画得妙笔神功!他又见画面上那诗句,心里明白了一做这幅画的准是个被贪官埋没的有真才实学的有志贤才。

他心里愤愤不平地道:“考场本应该是个为国家招贤纳士的地方,如今倒成了贪官污吏大发横财的交易场啦!”他长叹一声,很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当他又看到《杏林图》上的落款是“山东密州张择端”时,心中暗喜,立时下了决心顺着麻线找头儿,将这个作《杏林图》的贤才老士请到自己门下,待到良机再向朝廷举荐。

于是他向前询问这幅画儿的卖价卖画儿的小伙子生来对朝廷官家没个好看法,见了宿太尉这样的大官也没个好脸子。他瞄了宿太尉一眼,没好气地说:“你要买吗?拿一千两银子!一砸边儿不卖!”听了这话,宿太尉只得说道:“好吧!一千两银子我也买下!”

小伙子惊疑地问:“你这话算数吗?”太尉笑笑说道:“你若对我疑心,我先交给你银子,再取画儿!”说完便吩咐人回府办来一千两银子,当场付给卖画的小伙子。一幅画儿一千两白花花的银子!在场的人谁不伸出舌头?这事过了没几天,张择端便被宿太尉差人请到东京去了。

后来张择端在东京用了近二十年的工夫,画成了巨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可惜其他作品在金兵攻陷东京时,被抢掠和焚毁了只有《清明上河图》至今还存在中国博物馆里,成为画家张择端留给中华民族的稀世珍宝了。

注: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都。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故事张择端的杏林图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