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胡春娜
晚饭后在小区门口散步,碰到一位年轻的月饼促销员,恍然感觉,已近仲秋了。天上的月亮也在一天天逐渐由弯转圆,温润的月光洒在台阶、树梢、楼顶上,也仿佛浸润了人们的心房。
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中秋佳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阖家团圆而坐,吃月饼、赏圆月,闻桂花、饮佳酿……其乐融融。而月饼,是其中最不能缺少的吃食。
月饼,其圆形外观予以“团圆”的好意头,历经千年,经久不息。每年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吃一块月饼,就像没有过中秋一样。
崔倩的甜点工作室位于郑州市大学路附近,为了让顾客在中秋节前收到月饼,崔倩已经加班十来天了。4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弥漫着浓香,她在忙着烤制月饼,另外两个员工负责包装、发快递。
“临近中秋了,每天订购的人都很多。一天下来,腿都是肿的。”她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市场上的月饼种类越发丰富,月饼馅料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两年手工月饼非常流行,去年流行水果馅,今年流心蛋黄是“网红”。“其实这几年手工定制月饼的群体越来越大,‘赶时髦’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我的很多客户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喜欢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订购适合自己的月饼。”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不但有着文化意象,而且传达了丰富的情感。
9月3日,记者走进了位于郑州市樱桃沟的瞻园,这是座由徽派和晋派两种建筑风格融合的院落,古朴的花砖,雅致的盆景,木质的小桥下流淌的溪水,让人心生诗意。
身着长裙的李晓正在忙着筹备中秋制作茶果子的活动。她介绍,古时,人们会在中秋前后,邀三五好友,一同赏月、喝茶、饮酒,其中的月饼曾经以茶果子的样式出现。随着时光的流逝,茶果子在国人的中秋节中消失,月饼成为主角。如今,我们重拾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方式,研习、推广这门技艺,还原手工制作茶点,一同感受传统之味。
就其名称来看,茶果子最早是人们一边饮茶一边吃的茶点,兼具果腹和营养需求。如今的茶果子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功能,制作者不但在其过程中有满足感、视觉美感,而且入口时饱含幸福感,所以很受人们欢迎。
瞻园的馆长刘昊说:“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喜爱传统饮食的人群比例在不断升高,很多人开始喜欢这种精致又可口的甜点。”临近中秋,预约的消费者比平日多了起来,同时,馆里也推出了食盒与茶礼,把浓浓的情思融合到这些佳品中。
蒋勋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集古、雅、美于一体,制作、食用茶果子成为一道独特而雅致的风景。
一枚小小的点心,经过揉、搓、包馅、定型、装饰等好几道工序,最终呈现在茶桌或餐桌上,其背后承载的是一种文化需求,一种生活态度。
一轮中秋月,染得乡愁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选择到大城市生活。每到佳节,乡愁萦绕心间。
“今年中秋节回家吗?”几天前,李辉就接到了父母的电话问询。
他两年前与同村的三个小伙伴来郑州打拼,其间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随着父母的日趋年迈,他几经思虑,今年中秋节无论如何也要回家。
“小时候在村里,母亲会用青红丝做月饼,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月饼馅。每到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她将月饼端到村头,与乡亲们分享。”李辉回忆,那个时候,物质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所以,过节大家都是将月饼、石榴、核桃等自家食品聚在一起分享。“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这些孩子,那些食品也都进了我们的肚子,大人则在这一天享受辛劳一年的丰收快乐。”
现如今,物质丰盛,月饼随时都能买到,甚至网上能买到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月饼,方便快捷。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像李辉这样游子的心中,儿时明亮的月光,温暖的亲情,质朴的乡情,都化作浓浓的乡愁。
“我购买了云南的鲜花月饼,还有广式月饼,带回家给父母尝尝,一起过一个团圆中秋节。”李辉笑着说。
我省民俗专家介绍,民族节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它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现状密切相关。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究其根源,是我们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今天关于中秋节的一系列活动、风物等,都是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标识,不但为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张安前几日在网上购买了饼印,又在食材店和超市里买了制作月饼的原料,准备在周末与孩子动手做月饼。
“中秋节不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是中华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家和孩子一起制作月饼,可以让他们更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张安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学习加以传承,让孩子多学习一些非遗文化,能开阔眼界,增强文化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不断发展,过中秋节的形式也更多元化了。
记者走访了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暑运”下线了,中秋又“接档”,旅游流、探亲流将迎来高峰,一些热门城市的车票已经售完。正在买车票的翟照军说:“现在,咱们大郑州的交通太便利了,高铁、飞机让‘千里团圆’不再是想象,‘小长假’去周边城市游一游,可以说快捷和幸福同时抵达。”
又是一年中秋月,恰逢人间好时节。
两块月饼
□李丹
最近学校组织师生筹备中秋节活动,这让我想起了两个男孩与两块月饼的事。
我最初走上讲台是在小寨学校,一个离镇区较远的村小学,小峰和小航就是那个时候成了我班里的学生。
小峰的妈妈生活不能自理,爸爸年事已高。他是全班唯一没有开通校讯通的孩子,开通后每月都要扣费,我默许他不开通,每有消息,我都单独打到他爸爸那部老年机上。
小航跟小峰不太一样,家庭环境较为复杂,他与继母之间经常剑拔弩张。他不爱学习,喜欢捉弄同学,整个人不但肤色黑,而且衣服也整天蒙着灰,远看去,两排白牙最为明显。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俩都长期不吃早饭。起初,我再三要求必须吃过早饭再来学校。后来一问,俩人也想办法吃了,小峰早上啃点儿馍、喝点儿水,小航早上泡方便面。那时我在学校可以自己做饭,于是捎带着把他俩的早饭做出来。
那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是个周五,早上八点前是语文早读。学生读书,我照例在讲台上批改前一天的家庭作业,隐约感觉班级后面有两个身影站起又坐下,反反复复。我扫视一圈,其他学生正常,只有小峰和小航表情慌张。我瞪了他们一眼,他俩赶紧把头埋进了书本,我继续低头批改作业。
一本作业还没看完,就感觉有人走近。不等抬头,两块月饼出现在我眼前,同时,还有两张涨得通红的脸。班里的读书声忽然停了,所有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小峰和小航雕像般僵着身子,伸平着手掌,仿佛手里的不是月饼,而是两个需要我赶快接下的烫手山芋。他俩抬眼瞅瞅我,一个字也没有说出口。
我望着那两块月饼,五味杂陈,不仅仅是因为感动。这两个小孩从哪儿弄来这么精致的酥皮月饼?他们自己也没吃吧?想到这里,鼻子一酸,眼泪差点砸在讲桌上。我慌忙站起身,面对着黑板,长长地喘了一口气,直到预备铃声响起,我才回过神儿来。
我把月饼分别放回他们的课桌,真诚地致谢并告诉他们,心意老师领了,月饼你们吃吧。他们的眼神暗了一下,但还是顺从了我的话,默默地收起月饼放进了书包。
那一整天,包括接下来两天的中秋假期,我一直都被这种温暖的情绪包围着。只是想不到,温暖未完待续。
周日晚上返校,昏黄的灯光照在走廊上。走近住室,一袋花生安静地挂在门把手上,我拿起花生,嗅到了泥土味道,清香,湿润。
初秋的夜风,忽然一下子掠过田野和山林,撩拨着我幸福的心弦。
“约会”石榴
□周灵露
其实,好多年的中秋节,我一直处于“月圆人不圆”的状态。爱人长期在外工作,每年的中秋节都是我一人独过。
前几天,同学秋红又打电话约我去摘石榴。去年中秋节,我坐了3个多小时的大巴到郑州北站,然后坐地铁到西流湖站,秋红在地铁口接住了我。我们开着车经过宽敞的大马路,又穿过乡村弯弯曲曲的小路,最后到了广武一个村的田间地头。
红色的石榴点缀在大片绿色的林子里,红与绿的强烈对比一下子撞进眼睛里,宛若油画,我立刻扑进了石榴园。
在我们的生活中,石榴因其色彩鲜艳、籽多饱满,常被用作喜庆水果,同时石榴还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看来,在中秋节和石榴来次“约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散心,还可以用它表达心意。
早就听闻荥阳河阴石榴很有名,里面的籽是软的,但也只是小小惊奇了一下,并没有太深的印象。直到果农热情地掰开石榴让我们品尝,嚼了几粒石榴籽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石榴的美妙。
每颗石榴籽都红红的,闪闪发亮,晶莹剔透,如同红宝石般闪着光泽,吃到嘴里,甜而凉,润而水。我忍不住剥了一把,一股脑送进嘴里,甜汁瞬间充斥着味蕾。不一会儿,一个石榴就剩下皮了,经过秋红提醒,才想起要去地里采摘。
到了地头,一串串火红穿过绿叶直透眼底。有的像拳头那么大,饱满的籽粒将皮撑得鼓鼓的,有的随微风在树梢上轻摇,傲娇地显示自己的实力与成绩。
我伸出手,往下拉树梢上的那个大红石榴,放进了篮子里。这时,果农告诉我们,这种石榴光照充足,皮薄色艳,粒满汁多,神奇的是其籽软若无,让人们可体验不吐籽的畅快。
再过几天就临近中秋了,大街小巷飘起了月饼的香味。昨天傍晚下班,在单位附近的一家店铺买了一盒月饼,出门就看见一位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后面挂着两筐石榴,牌子上写着“河阴软籽石榴”。一番攀谈,我买了五个回家。
晚上,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不知不觉就吃掉了两个。看来,今年中秋节还得再去摘石榴。
中秋食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们对于中秋的记忆,除了团圆、祭月,还有食物,刺激着味蕾,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水果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中秋”的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城里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梨、枣、栗、孛萄(葡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非常热闹,人们在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连绵,至晓不绝。
毛豆民间有中秋节吃毛豆的习俗。相传,兔子喜欢吃毛豆,所以古时中秋,百姓都会给月中的玉兔祭供毛豆,也包含了农民对丰收在望的心情,同时寓意多子多孙,团团圆圆。
螃蟹中秋前后,螃蟹肥美。古时宫廷中秋讲究吃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及时鲜,群臣一同观看关于中秋的神话戏曲。
藕盒中秋食藕,有寄托团圆之意。江南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馅儿,下锅煎至金黄,称为藕盒或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报综合)
欢度节日时光细品传统文化
展民俗迎中秋——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让市民有更多的机会亲近民俗、了解民俗手工艺,9月13日至10月7日,郑州绿博园景区在中秋举办拜月大典、民间艺术展、吃新节等民俗活动,让游客感受浓烈的节庆氛围。
游清园享团圆——步入画卷赏明月,梦回千年过中秋。9月7日至9月15日,开封清明上河园将浓清推出“首届中秋文化节”,邀请游客来清园和“宋代人”一起过中秋佳节。届时,游客可以穿宋装夜游清明上河园,预定“中秋家宴”,还有小朋友喜欢的萌物巡游活动。在景区的勾栏瓦肆东侧,还有中秋文化互动墙,可供游客驻足、品味。
讲故事做月饼——为了让小朋友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各种传统习俗,体验阅读的快乐,弘扬节庆文化,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将举办中秋绘本故事讲解以及手工制作月饼等中秋系列活动。
山间月寄情思——赏月是中秋的传统习俗。每年除了登封的“嵩门待月”、郑州的“如意湖”赏月外,今年还可以到许昌城西北的石梁河赏月。河两岸为开阔地,桥下流水清幽,皓月当空,水天一色,被称为“石梁皓月”。郑州熊耳河的“熊桥芦月”,也是郑州赏月地之一。(本报综合)
(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网络)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