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字之差的寒食节和寒衣节,有何不同
TUhjnbcbe - 2025/4/11 17:25:00

今天寒衣节,各位知道吗?寒食节是不是也听着很耳熟呢?

与寒衣节相似的,还有一个节日,只和它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各有不同。

今天就来讲讲我们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和寒食节!

寒衣节

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民间也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在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比较著名的典故:《朱元璋“授衣”传说》、《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寒食节

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说到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那介绍一下这位来自国外的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是德国科隆人,从小聪明好学,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哲学、古典文学、数理天文学以及神学训练。他比较佩服利玛窦在中国的“合儒”的传教策略,所以一生以利玛窦为榜样。

汤若望虽然是传教士,但他主要的工作却是介绍西方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并致力推动明朝历法改革,尤其是他写著的《远镜说》以及协助徐光启编纂的《崇祯历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我们都对先祖祭祀尤为看重,年轻人都知道的清明节,大概率是因为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而清明节也是作为祭奠先祖的重要节日。

全年的祭祖节日其实除了清明节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祭祖节日,比如七月半的中元节、清明节前的寒食节,还有九月九的重阳节……

寒衣节和寒食节都是我国传统节日,出于弘扬传统文化,感念先祖,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足见祭祀文化有多重要。

各位对寒食节和寒衣节有概念了吗?

记住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字之差的寒食节和寒衣节,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