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清明上河图》里转一圈,你试过吗?
故宫尚书房5月31日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目前已达万余件(套),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
其中许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02:47这幅由宋代张择端所绘,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
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曾评价此画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专家杨新先生亦评价道:
在中国历史上,《清明上河图》不是唯一的作品,但是有幸能保存到今天则是唯一。
它的表现形式和描写手法,是中国的特有和创造。而它历尽沧桑,与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都相联系,又是其它作品难与比肩的。
但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清明上河图》真迹每展出一次,就需要沉睡数年才能重现(上次展出还是年)。
除了难得一见,它所蕴藏的文化历史内涵亦不可估量。
《清明上河图》的经典部分——虹桥
—幅《清明上河图》,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盛世繁华、人文风貌尽收画中。
曾几何时,桥上车马拥挤喧嚣,桥下船舶往来穿梭,闹市熙攘,而如今,一切都付历史云烟中。
《清明上河图》的经典部分——骆驼商队
虽然有这卷《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但人生难得几回亲眼所见。许多人感慨,要是能把《清明上河图》带回家慢慢看,该有多好。
现在,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清明上河图》。
为响应国家“让国宝活起来”的号召,在紫禁城落成周年之际,故宫出版社联合葫芦弟弟共同推出《大宋风华清明上河图》套装,谨以此作致敬献礼。
点我抢先见真容
由故宫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大宋风华清明上河图》立体书套装来头不小,各界名家争相推荐。
这次,我们力求通过纸的艺术和扎实的研究,重新诠释这幅举世瞩目的长卷。
生动再现北宋汴河两岸的风光的同时,揭开《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秘密,和大家一起,穿越历史,开启纸上汴京之旅。
一览大宋风华
梦回汴京古都
立体书高清还原原作,制作了僧、医、商、农等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等交通工具类的数以千计的小零件。
这些小零件组装还原出了房屋、桥梁、城楼、商队、医馆、酒馆等各种场景,使宋代的社会风貌与市井百态跃然于纸上。
三大盛世场景+六小群生像一览大宋人文历史
《清明上河图》立体书精选原画精彩场景,进行立体还原制作,再现虹桥、市井、城门楼三大主景,以及酒楼、肉铺、医馆等六幅画中细节。
城门楼高大气派,画面上的骆驼运输队或驮或载,络绎不绝地出入城楼之下,可以想见,汴京一定是商贸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呀。
在立体书中,贩夫走卒被设计成活动拉条,一拉,两个人物同时“走动”起来,非常富有巧思。
虹桥段落是整幅画面最精彩的部分,远远望去,宛若彩虹,故名“虹桥”。其无桥墩的设计展现了当时高超的桥梁建造技术。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百姓围聚在桥上与桥边,纷纷担心这条船的桅杆会与虹桥相撞。
这一幕深受众多相关研究学者重视,立体书特意将其生动还原出来,并把这个小机关设计在封面之上,成为点睛之笔。
作为北宋的都城,繁华汴京的生活方式丰富多样。
画面中出现的衙署、卦摊还有寺院等,使观赏者自然地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
早在宋朝,就有了“外卖小哥”的职业。客人不想堂食,店家可送餐上门。
现代理发店的修面服务,早在宋朝就有了。上刮面摊修修面,成了宋朝男人的时髦选择。
市井众生相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太多值得说道和赏析的地方了。
在立体书中,将“肉铺”“酒楼”“水井”“医馆”四处内容提取出来,独立设置了对应场景。
丨肉铺
这是一家肉铺,里面坐着的人或许是经营店铺的老板。
店门口围着一堆人,在听一个大胡子讲什么,据考是在“说书”,没准也是在“吸引流量”吧。
盛世之下,商人的经商之道也是非常先进的。
丨酒楼
这个图的背景是一个规模较大、装饰华丽的酒楼,叫“孙羊店”。
里面宾客满座,生意火爆,一副太平盛世中的繁华都市之景。
丨水井
三个挑夫正在水井处取水,他们的打水姿势十分生动。
一个正拉动绳索取水,一个正把吊桶往井里放,还有一个刚刚到,正在放下水桶。
丨医馆
这是一家医馆,招牌上写着“赵太丞家”,两边还有广告语。
“太丞”是宋代对医生的尊称。“赵太丞家”相当于今称“赵大夫诊所”。
在立体书中,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画面被细致还原。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被设计的井然有序,透视感强。
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反映出宋朝建筑的特点。
《清明上河图》立体书的每一处细节,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首款!参照故宫院藏高清底本,追求真实还原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二次创作作品,市面上已经很多了。电视剧、童书、文创周边、动态视频、歌曲层出不穷。
但在图书和纸艺领域,《大宋风华清明上河图》依然是中国首款生动还原故宫院藏名画的立体书。
菜单上“圈圈点点”的字都得以还原
算命摊上的字、人物表情也都生动复刻
轿子的窗做了一个可以打开的设计
宋朝的社会、经济、科技、法政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贩夫走卒、轿中贵妇、算命先生,各色人等衣冠有异,忙闲不一。
将平面的画二次创作成立体的书是非常困难的。说一个创作中的小故事,书中有一幕牛车进城的画面,原画车上有一处不是很明晰:
就是这一处
立体书作者王伟老师曾推测是车上的货物,但经向多位专家请教后,确定车头堆放的不是货物,而是一道宋制车门,并将这一细节立体还原了出来。
要知道,原画人物之间互相遮挡,为了把一个个人物“立体”出来,被挡的半边身体,作者也下了不少功夫补全。
这样的例子在整个创作历程中不胜枚举。
从肉铺、药店、行脚僧这三个画面的原画和立体书对比中,可以看出人物缺失半边身体的还原情况,这些细节是作者反复推敲原作,并结合北宋服饰资料而创作的。
附赠《细说清明上河图》辅助理解立体书细节
这套书中随附一张折页——《细说清明上河图》,解读了《清明上河图》画作中的多个细节。
可以说,这是带你继续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参观导览”。
匠心5年
超0道手工工序
每本耗时小时
立体书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工艺,最大程度减少胶水粘贴工艺,更多采用手工插嵌。
这样的工艺设计,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立体效果,还可以使立体书经久耐翻,易收纳保存。
团队设计了两种观看方式,一种是翻阅展示,摆放空间小,可单独反复欣赏任意立体场景。
另一种是屏风式展示,家里空间比较大的,可以把它当成纸艺展品全部展开,全长5.04米,相当霸气。
这本立体书,前后花了5年的心血研究打造,做到终版时,单单一本书就超0道手工工序,每本平均耗时小时。
虹桥下大船构造细节
行走的轿夫
途径汴京的行脚僧
在设计研发立体书的过程中,作者王伟老师参考了由故宫出版社提供的《清明上河图》的众多相关资料,尽量在原画的基础上不做任何绘画方面的再创作,保证最高的还原度。
他通过纸本造型的技艺,增加画面的立体层次感,让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将观者自然而然地带入张择端笔下那令人神往的繁华盛景。
药店门口骑马而过的官人
被“收纳”起来的牛车进城
在创作本书的六年时间里,作者不断同专家们探讨、分析,经历了上千次修改。
插件细节同样经过不断推敲,如牛车的配件细绳,筛选了十余种材质,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
年初代设计封面是米黄色,考虑到存取方便和美观度问题,开启了漫长的改版历程。
中间还经历了蓝版、盒装、绿版雏形等,到最后正式发行已经是第6版。
第一次整体彩样
第二版打样
第三版整体打样
第四版整体打样
第五版整体打样
立体书历时6年、5次下厂打样,几经故宫出版社审校,数次方案调整,最终依照中国古画形式,采用长卷式设计。
书中的每一处场景,每一位人物,都参考故宫出版社提供的历史资料,严谨考究,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