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留名、名垂青史对于古人而言,不仅是人生最大的夙愿,而且也是可以彰显个人魅力的不二选择。
现代人所熟知的历史名人,都曾在华夏历史长卷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北宋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宫廷画家,他以一段宫闱丑闻为主题,画了一幅《双喜图》。
这幅画历经宋元、明清千年历史后,在现代社会中大放异彩。但是当人们想要按图索骥,找到创作此画的作者时,却发现《双喜图》中未见一字。
直到多年后专家,这幅画放大10倍后,才发现了画中另有玄机,原来作者的名字就藏在画中的枯藤枝桠中。
第一、最隐晦的画作《双喜图》
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再加上城市化发展异常迅猛,尤其是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使得宋朝的文化、艺术、娱乐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为此出现了一大批以词人、画家为代表的文人墨客,文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艺术方面有绘制千古名作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擅画枯木竹石、山水画的米芾等。
按照常理来说,无论是属文、作词,还是绘画都应该写上作者的名字,更有文雅者还会在画上题诗,诗、画融为一体别有一番意境,并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二者相得益彰。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文人、画家为了避免惹上无妄之灾,所以都被不敢在自己的作品上写名字。
因为他们生怕哪一句话或画中的某个元素,因为惹怒了统治者而被打击。北宋就有这样一幅传世名画《双喜图》,可谓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融入了独有的写生精神和情怀。
如果单从这幅画的表面上来看,根本看不到题诗和作者的名字。很多书画界的专家,都曾为这个问题而冥思苦想。
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无所获,既然作者绘制了这幅画,为什么又不写名字呢?是忘记了还是不敢写?
第二、《双喜图》中一段隐晦的历史
《双喜图》一共有两幅,属于绢本设色画,但这两幅画的画面略有不同。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有一幅,纵.8厘米,横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版本,纵.7厘米,横.4厘米。
从《双喜图》的画面上来看元素并不多,但蕴含的深意和意境却十分深远。画面按照上中下、左中右的格局分布,一棵枯树隔开了天空和陆地,枯树上端有一只展翅的喜鹊,而枯树下则蹲着一只回首望着喜鹊的兔子。
从表面上来看仿佛体现出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而且画中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有一种蠢蠢欲动、呼之欲出的生动感,看起来表现的是大自然的野趣。
但也有人从画中看出了深秋萧杀的气氛,枯木衰草、落叶凋零,体现出了深秋的凄凉景象。据相关专家对这幅画的深层含义理解,认为表现的是北宋宫廷中的宫闱秘事。
宋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一直都恃宠而骄,为此曾闯过很多祸事。在出嫁的年纪被父皇嫁给了宋仁宗的姨弟,由于两个人不仅差着辈分,而且由于驸马年事已高,所以根本无暇哄公主开心。
所以福康公主为了寻找心灵慰藉,竟然和服侍自己的宦官梁怀吉有染。由于梁怀吉小时候就服侍公主,所以彼此之间除了主仆关系之外,感情上可以说是青梅竹马。
由于两人经常偷偷私会,所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在一次私通款曲之时被一妇人发现,福康公主本想告诉父皇,然后与驸马李玮“和离”,然后跟梁怀吉比翼双飞。
于是当天夜里,福康公主哭求进宫,守门的官员将她私自放进了内宫中,福康公主就受到言官的强烈指责。
为此她失去了和驸马和离的机会,相反她反与梁怀吉的私情被曝光,于是公主因为流言蜚语的压力疯了,后来梁怀吉被流放边疆。
当时,有一位宫廷画师便以这件宫闱秘事为主题,画了一幅名为《双喜图》的画作。
第三、《双喜图》作者及隐喻
后来有一位专家在偶然间,将这幅画放在了10倍,竟然在枯树上发现了:“嘉祐辛丑年崔白笔”八个字,于是关于这幅画的作者一下子真相大白了。
这幅画原名叫《宋人双喜图》,但后来因为画中的故事改名为《双喜图》。崔白是宋仁宗时期的宫廷画师,所以他清楚地知道了公主与梁怀吉之间的丑事。
作为一位画家,只能用手中的画笔将这件事情画在纸上。为了避免被人发现而追究责任,于是采用这种隐晦的方法,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画中。
结语
一幅画竟然牵扯出了一段北宋宫廷秘闻,而这幅画的作者为了避免受到牵连,竟然使用了隐晦的方式,将自己的名字写入了画中。笔者猜想崔白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是为了免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要千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