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3/12 12:04:0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淳朴的乡村景象,意境耐人寻味,让人感慨万千。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与以往不同,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今年的清明节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牺牲的烈士和去世的同胞,表示深切的哀悼。死亡是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问题,大多数爸爸妈妈都觉得,死亡包含着太多的悲伤和遗憾,不适合小孩子接触,因此,很多家长会刻意回避关于“死亡”的问题,或者编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应付孩子的一些疑问。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大人对死亡避而不谈或者是善意的谎言就不一定能够达到期望的效果,孩子没有接触到正确的死亡教育,可能会有更大程度上的恐惧和焦虑。对孩子来说,以合适的方式来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孩子对于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因此,死亡教育应该分年龄段来进行,用适合于孩子当前发展阶段的语言和认知特点来进行。1-3岁(幼儿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意义,但他们会接触到死亡,比如路上看到一只被晒干的蚯蚓,自己家养的小动物死去了,等等类似的事情。当遇到有关死亡的事件时,爸爸妈妈可以说它死了,不能动了,再也不需要吃饭,再也不需要睡觉了。大概4个月之前,我家娃爸爸带回来一个小刺猬,因为小刺猬冬天一般都冬眠,这只小刺猬却跑了出来,娃爸爸觉得可能是有什么异常,于是就带回了家,准备看看是什么情况再把它放回去。我家闺女特别喜欢,结果晚上就发现,这只刺猬确实是生病了,上吐下泻,不到两天,小刺猬就死去了。当时我们很平静地告诉她,小刺猬死去了,它再也不用吃饭了,也不能动了,然后拿出了一本绘本《栗子树下的秘密》,讲的是一只小松鼠死去的故事,讲了好几遍,然后按照绘本中的故事情节,把小刺猬装进盒子里埋到了楼下。孩子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感到恐惧,因为一方面他们还不太理解死亡,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一般会通过父母的表情神态来判断是否危险,如果父母保持冷静的话,孩子一般不会受到影响。3-6岁(学龄前阶段)随着孩子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有关死亡的事件,孩子开始慢慢理解死亡的概念。但他们仍然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死去的人或者动物是不可能再活过来的,他们一般认为虽然死去了,但是他们还会在一个地方生活,只是看不到了而已。很多爸爸妈妈会给孩子解释说,死去的人睡着了,不会再醒过来了。这其实是很错误的做法,这样说的话,孩子很有可能会因为怕不能醒过来而害怕睡觉。如果是有老人去世的事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解释说,老人的身体非常老了,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他死去了,再也不能动,不用吃饭了。如果是自己的家人去世,孩子很伤心的话,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伤心情绪,别急着让孩子不伤心,而是多一些同理心,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并且慢慢疏导孩子伤心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恢复是有利的。6岁以后(学龄阶段)上小学后的孩子有了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对死亡有了更多的感知和认识。也能理解人死后是不能活过来的,但是他们会想象,他们很容易相信死后的人还会以某种“奇迹”的方式回来和他们再此见面。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们要注意让孩子了解,人虽然去世了,但是我们对他的感情是不会变得,我们还会很爱他,而且也很想念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追思已逝去的人。小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家长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去解释死亡,比如,人或者动物死去之后,身体会回到大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可以用绘本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关于死亡的比较优秀的绘本有《不要哭得太伤心》《给爸爸的船》《再见了,艾玛奶奶》《一片叶子落下来》等,爸爸妈妈们可以参考孩子的认知水平来选适合孩子的绘本。总结:家长不要刻意回避死亡,采用适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语言以及方式给孩子传递正确的认识,对孩子正确理解死亡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