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明节杂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是追思更是感恩
TUhjnbcbe - 2025/3/4 17:53:00
看到连篇累牍的追忆,看到引用俗得不能再俗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我就想,难道灿烂的中华文化就这么一首诗吗?自己总想写点东西,借以表达复杂的心情,就从我的爷爷开始吧。爷爷出生在大清德宗也就是光绪皇帝的时候,据老人家自己说是小生日,也就是没几天就过年了,一夜分两岁。听爷爷叙述也就是七八岁的时候,被送到临清学徒,当然是非常辛苦,于是不知不觉在板凳上睡着了,掌柜的看他年龄小,可怜他,把他叫醒后,给了他几吊钱,把爷爷打发回老家了。我还记得爷爷讲这段经历的时候,坐在大门洞里面的马扎上,一边说,一边流泪。当时我年龄小,不懂得老人家的辛酸,还笑。而今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由得泛起了泪花。我家是个四合院,在南屋和爷爷居住的小西屋之间有棵枣树,究竟有多少年了不清楚,反正爷爷说他小的时候在上面打过滴流。不知道有没有知道滴流是什么意思的人士吗?我小的时候,可以攀着这棵枣树上南屋,上西屋,再由西屋上北屋,方便得很。爷爷经常给我讲他的名字,叫玉周,他告诉我他的名字叫正春,后来我知道正春是老人家的谱名,也就是家谱上按照辈份取得名字。但是人们都称呼他的字叫玉周,是尊重他。这扇门是以前我家大北屋的门,铁钉门环还在若干年之后,我在伯父的工作证上,看到父亲一栏,填写的是毓舟,后来我伯父写zhu子,也就是悬挂在堂屋中央上面有去世祖先名字的那个上面,也是写得毓舟,这才是最正确的写法。古人似乎都将玉写做“毓”,由此看来“玉周”只是写起来便捷,没有“讲儿”,也就是孔子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毓舟”就截然不同了,寓意深远,是慈航,是通往彼岸的般若航船。爷爷似乎命硬,三个奶奶都没有活过他老人家。我大娘曾经讲,我奶奶去世后不久,冯庄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爷爷到我们家所在的老县城,听说我老家在办喜事,原以为是自己的外甥成家,原来是我爷爷花烛之喜。爷爷也曾毫不掩饰地说,奶奶出殡的时候就有人给爷爷提亲。爷爷性格爽朗,不属于那种小肚鸡肠的人,所以有很多朋友,当然不是酒肉朋友,我印象中从来没有见过爷爷和其他人胡吃海喝,他老人家总是很安详,生活也特别有规律,饮食起居有节,反正吃过饭就在腋下夹着一个马扎到处去走,遇到熟人就聊几句,人家也都喜欢和老人家打招呼。我记忆中间老人家八十三岁以后步行五六里是常事。是爷爷拉着我的小手,把我送到学校读书,又是爷爷给我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份恩情,这份感激伴随我一生,每每想起,心里就感觉很是温暖。我印象中感觉爷爷老了,是有一次上学走到采购站那条巷子的时候,我看到爷爷同他打招呼,老人家用手扶着墙,似乎认不出我来了。爷爷在世时,一日三餐送饭都是我的事,去胡同口打开水一暖壶二分钱,也是我来办。当然爷爷对我的疼爱,也是其他人得不到的,无论到哪里,爷爷都会带上我;无论有什么好吃的,我都会第一时间尝鲜。记得爷爷的小西屋不大,靠西墙是一通土炕,靠北墙是一张长条桌,长条桌上有一个小托盘,里面放着一枝小毛笔,还有一面水银镜。长条桌的东侧靠门口的地方,有一把圈椅,圏椅上方有一张中国地图。我那时小坐在椅子上,就将两条腿荡来荡去。爷爷不高兴,没有呵斥,而是告诉我,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从那以后,我都是板板正正,不敢东倒西歪,和爷爷的这八个字的教诲息息相关。爷爷卧床不起了,我曾经问过老人家,过年您起来吧,老人家答应了,可是最终没有能起来。爷爷一直临终的那个夜晚,自始至终神智非常清楚,大人忙活他们的事儿,我在大爷房间里写作业。当写完作业回到我们的房间时,看到娘正在找烧纸,娘告诉我爷爷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抽泣起来。爹、大爷、姑姑在商量爷爷的后事,我坐在那个圏椅上,在一盏孤灯下守着爷爷,印象中我和姑姑将一枚老制钱放到爷爷嘴里。因为当时正在提倡火化,爷爷怕烧曾经留有遗言,希望土葬。那天晚上正好二哥请人用地排车拉土垫宅子,于是后半夜一帮人用地排车拉着我爷爷还有砖,到我们家马庄的那块地里埋了。我想一起去,娘因为路远天黑又是走路不让我去,后来我一直天真地想,爷爷第二天醒来怎么办?像玉兔的白云为了追思爷爷,我曾经用黑布条缠在割草的镰刀柄上,抱在胸前表达自己对爷爷的怀念之情。记不清是爷爷去世后几期了,按照民间风俗习惯人去世后三七、五七、尽七都要上坟,我趴在爷爷坟头上哭了一个稀里哗啦。印象中间,我初中时特别喜欢古诗词,还写了一首古风和《忆秦娥》,只记得其中两句“清明节,泪不绝”了。那年在广州的廊檐下,见到一位老者坐在凳子上,像极了我爷爷,那体型那神态,那坐姿。我知道爷爷从来不曾离开我,一直在左右呵护着我。而今又是清明,我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少年,但是那份思念从来未曾改变。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何尝不是所有人的心绪呢?岁月流逝,不变的是情怀;沧海桑田,难改的是不忘。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节杂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是追思更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