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清明又至。清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南宋诗人高翥就在《清明日对酒》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清明浮世绘: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墓前,纸钱烧成的灰飞舞,亲人们思念的眼泪成行。这是发自对前人的崇敬和感怀之情。而回到家里,后一代人正在成长。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祭扫,是为了不忘前人。清代词人的《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借着吟诵海棠,道出了清明祭扫的真义: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我们不会忘记,美好的今天,是前人的辛勤付出换来的。
当然,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所以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游春、踏青的景象,是诗人们热爱吟诵的主题。你看: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你看,花红柳绿,春光一片: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你看,旅游胜地皆繁华: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但是也别忘了,凡事亦有度,无论是祭扫还是游玩,尽意尽兴即可,假期过后,还要回到繁忙的工作与学习中。正所谓: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