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抹记忆凝结乡愁赶场泸县大田角
TUhjnbcbe - 2025/2/24 0:10:00

文/张存猛图/源于网络

赶场,这是我们川南地区的叫法,中国其他地方有叫做赶集、上会、逢场和集市等叫法的。赶场,就是农村乡镇在固定的时间里商贾云集,商品流通,市场买卖交易的集中日子。虽然现在生活好了,各种信息沟通迅速,交通便利,买卖方便,但在我们川南地区,赶场的传统观念和方式还是依然存在。

图片源于网络

记得很小的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大人领着去赶场。因为,只有在逢赶场的日子,乡镇上才会集中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日常用品、种子、化肥、农药和各种牲畜幼仔的买卖等物资上市贩卖积聚。生在农村的大多数人,离场镇都还是比较远,又没有通公路,买卖东西还是得靠双脚,徒步走乡村小路去镇上赶场。农村赶场不在乎就是修补锅、盆、碗、壶,背着鹅毛、鸭毛、猪毛、破旧器具去卖,换几个盐巴钱,理一次发;把家里养大的鸡鸭鹅、羊兔狗这些背到街上去卖,而后再买些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的回家来继续喂养;顺便购买家庭所需的其他东西或去乡政府询问系关农业生产资料及办理家庭的证明、证件的事宜或去邮电局联系所看看外出打工的娃儿些,有没有寄钱或是写信回来。当然,那时候小孩们跟着大人去赶场,肯定是不关心大人的事情,除了图人多热闹外,就是能缠着大人给买点好吃的,如水果糖、包子、馒头、油条、冰棍或水果之类的东西了。

大田乡,就是离我家最近的场镇了,有三公里左右的路程。可能是场镇地处于国道上的东西两块大田角落的原因吧!大家都习惯了叫“大田角”,而不是称行政区域的大田街上或乡政府。那时大家一见面都会自然地说:“赶大田角,没呢?在上下场口都转了,怎么没有看到你呢?”。“这场没有去,下一场去嘛!到时喝茶哟!”。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田角,国道由南向北环通,东西一条乡村公路交叉,规划设计简单,不复杂,场镇上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学校,场镇虽小但各种行政机关和事业部门都还算齐全。

大田角,是逢每月的三、六、十的日子赶场,一个月就是十二天逢场。开春的时候,去赶大田角,大人一般都是去购买辣椒、茄子和青菜秧等菜苗或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农具等生产物资。已经上了学的孩子们,则缠着大人给购买书包、本子、铅笔、画笔、圆珠笔和其他学习用品。还有家里养了母猪的,猪仔又出了窝的,在家里没有卖完的,就挑到大田角街上去卖。那时候,还没有修建农贸市场,卖猪仔、鸡鸭鹅、小猫小狗的,一到街上就在街边一摆放,任需要购买的主来挑选评说,讲价还价。还有老太太攒下的鸡蛋,放在提篼里往街边一站,就算是有了自己的贩卖摊位了,卖完再给孙儿孙女买点好吃的零食就回家。那时候的大田角,每逢赶场天,路途远的,要赶场去买卖什么东西,头天晚上就得计划安排好行程细节和买卖流程。天,还没有亮就得打着手电筒出发,除了去占一个好位置,还得考虑购置一些东西,刚开场,东西多方便讲价还价和挑选。所以,那些年赶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比较重视的事情了。那时候的大田角虽然比较短小、狭窄,但没到赶场天,各种商贩买卖都有规有矩,井然有序。买卖各种牲口禽类的;理发的,修补各种锅盆碗鞋的;卖蔑货背篼、箢篼、簸箕、萝篼、提篼和锄头的等等都各有各的固定区域位置。繁而不乱,井井有条。

那时,就我家而言赶场几乎每周都会去得一两次。,那时勤快的娘,家里每年都喂了一头母猪,一年得下三次猪仔,算是当时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了。如果遇到运气好的时候,一窝猪仔在家里就卖完,就不用挑去大田角卖了。但遇到在家里没有卖完的时候,就得去赶场。

卖猪仔的日子是最幸福和开心的。娘一大早就起来,喂饱了猪仔,就让我们四兄弟帮着拿谷草编成草绳,把要卖的猪仔的四条腿捆紧,在两个竹筐里各自放入两三个猪仔。娘和大哥一人用一根扁担各自挑一挑就走,半路上挑热了,外衣一脱,我和四弟就背着外衣跟在后面继续走。到了大田角街上,娘就会安排我和四弟看好猪仔,他跟大哥则先去场头场尾走走转转。看看今天的行情,跟上场的价格相比,差别多少,价格如果差别多了,不等散场就又挑回去,下一场又来卖。

那时农村赶场天都是很热闹的,天还没有怎么亮,从四面八方来赶场的人就已经把原本就比较狭窄的街道给挤得水泄不通了。便可看到密密麻麻的人流,也可听到集市上的吆喝声和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争论声。最后,我家的猪不管是一头头的卖给私人农户,还是全部一次性卖给猪贩子,只要娘认为价格悬殊不大,就出手卖了。毕竟没有卖脱,挑回家还得继续给东西喂。

娘和大哥逛一圈回来,我就上下场口逛逛。如果,当天能把猪仔都卖了,娘也会善解人意的大方一回,割两斤肥肉回家,一家人打一次牙祭。那时候大田角的街道上本来不是很拥挤的,但因缺少合理的规划,也还没有修建专门的农贸市场供大家贩卖使用,街道也就自然成了市场。那时逢场的大田角,好一翻热闹景象,一个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都会在逢场天上演——因临街店铺的主人和那些专门赶场的小商贩,都把货物摆到街道边上来了,使原本南北走向的一条国道上,那十来米宽的街道显得窄了许多。街道上人多的路段也只三五百米,让那些驼着大包小包货物的自行车和进进出出不断大声吆喝的送货小三轮,着急上火。那些大娘大妈们总要在一个个用竹片编制小摊前,拿起一件东西看看,问问价,却并不买,一看便知是懂得“货比三家”的俭省人;也有匆匆忙忙的,似乎事先想好了、看好了,简单询价后,也不讨价还价,买好就走,这类人大多是七站八所、教师医生或乡政府的,主要是买食物或蔬菜;还有一部分妇女带着小孩边看边玩,一旦路过好吃的好玩的摊点,那妇女便牵着小孩边走边哄;真正卖自家种的蔬菜和瓜果的是那些五六十岁的人,一大早挑来卖,卖完就买好自己想好的东西,而后就离场回家;逢场时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人,就是那些收购各种乡村土特产,贩到城里去卖的人,这种人是来得最早,离开最晚的人;赶场时,最安静的人可能得数,就地在街边上支起一个简单的镶牙工具,身着一身白大褂,让别人认为他是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农村的大爷大妈们,为了节约钱,医院镶牙或取牙,逢场天就找那些价格实惠的游医,问好价钱,竹椅上一躺,嘴一张,三下五除二,该镶的就镶上了,该取的也取下了,给钱走人,整个过程安静无嘈声;“耗儿药,耗儿药,耗儿吃了跑不脱…………”这种从便携式喇叭传来的声音,可以说是整个街边上最枯燥乏味的声音了,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息,甚是让人讨厌,说讨厌,但围上去购买的人还很多,可能是那些年人们生活紧张,生育率高的老鼠拖儿带女的日子也难过,在家里屋内四处乱窜,惹人讨厌的原因吧!

那时赶场,值得提及的事情,除了各种的买卖交易外,就是看人服(相亲)。相信,这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事情。一些家庭条件好的男女,不到二十岁就会有好事儿的媒人上门提亲。媒人,在了解完男女双方的大致情况后,就会通知双方邀约好一个比较吉利的赶场天,来一次可能会成的相亲见面会。说是见面会,也就是媒人带上男方或者女方本人及家长,到大田角街上的某一个地方,通常是理发店,商店或者是服装店之类,较为安静的场所,双方见一面,看看彼此的外貌长相,言谈举止之类的基本情况。笔者就经历过一次。一向行善积德的张坳院子的钟大婆,在我十八岁时,就给我介绍了一位女子。钟大婆说:“你们四弟兄,都长得不差嘛!家庭条件差点儿,不怕只是暂时的,你娘勤快又会持家,我给你介绍一个女娃儿哟!那姑娘长很不错的,家里就她一个,人家房子就在公路边,赶场也方便,你去做上门女婿,还可以一起做做什么生意的……”。听到对方女娃儿条件还不错,特别是家就在公路边,对于生在乡坝头,每天走黄泥巴路的我来说,还比较有吸引力,于是就答应愿意去看看。逢十的日子,是大田角赶场最为热闹的时候。初九晚上自己就有些激动和亢奋,毕竟是自己第一次相亲,想第二天一个人去赶场相亲,但还是感觉有些胆怯。一晚上设想了很多不同的相亲场景,对着镜子反反复复详细打量了很多次,自感还不算是歪瓜裂枣的青春五官,最后才在迷迷糊糊中睡去……第二天还是把情况向娘做了汇报,娘一听当然高兴哟!毕竟四个儿子的婚事,就是当时她心里最为担心的事儿了。跟娘高高兴兴地来到大田角街上五姨妈的商店里,故作镇定的坐下来,往街上张望。左等右盼,一个小时过去了,既没有见到来跟我相亲的女娃儿,也没有看到媒人钟大婆,心里难免就有些泄气。正想离去时,钟大婆走了进来,娘就迎上去问究竟,钟大婆说道:“就是刚才进来买酱油的那俩娘母,你们看到没嘛?”,娘跟我都有些茫然,娘说:“哦!是那俩娘母嗦!晃眼看了一下,女娃儿还是有那个样子嘛!晓得人家,是啥子意见哟!”,钟大婆:“看到了,就好!回头我问问她们俩娘母,看有啥子意见没得……”我的第一次相亲就在这样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中,迷迷糊糊,昏昏戳戳且还连对方长得是啥子样子都没有看到,就夭折,就结束了。结果还用问吗?肯定就不了了之了哟!像这样在赶场的时候,相亲看对象的情况,那些年很多都是这样,当然像我这样惨的可能不多哟!从小一起长大的钟光平,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儿,父母也能干,有经济头脑。那时他可没少在赶场天相亲,且几乎每次都是他不愿意(这是让我最感难过和不平衡的……),搞得上门提亲的媒人都换了好几拨。

那时候散场比较晚,一般要到下午两三点左右。多数村民卖完东西后买了其他生活用品,就陆陆续续离场回家了,干农活儿了,少数人还在等待卖主并一次次降价,也有今天买卖不错心情好,在小餐馆内炒两个菜,喝二两酒,吃一碗豆花饭后,再倍感满足回家的。

那时的大田角街上,就是南北走向的一条街,供销社算得上当时积聚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最多的商店。其他私人的副食店、杂货店、美容美发店、小吃店、包子馒头店、录像厅、台球室和茶馆加起来也就区区不到二十来家家。至于网吧、游戏厅、休闲娱乐场所都还没有的。店铺极少数为卷闸门、铝合金窗和瓷地板砖格调的,还大多数为木质大板门的小青瓦白墙。如今的大田角比起四十年前的面貌可是变化不少——南边延长到了猪鬃厂,北边延长到了氨水池;新增的东西街道,东至团仓酒厂桥头,西至铁道边的农贸市场;现代气息浓厚了很多,少了许多古朴风情;多了些许喧嚣浮华,少了诸多凝重风韵。曾经的大田角,也更名为泸川区龙脑桥街道办事处。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事未休。

回首往事,那些年赶场的岁月,感触不少,遗憾很多。夏天到来,就要收麦子了。集会上买卖扫把的,锄头,铁锹的就多。每年收麦子前都会买两个大竹扫把,还需用铁丝将把子再捆结实了,准备收麦子。

收麦子的时候,正是每家每户过年时留下的腊肉吃完了,又还没有到杀年猪的时候,当然那些年也很少有人家杀得起年猪。一家人,不管是喂几头猪,喂大后基本上都是卖了,好安排家里修房建屋或是供孩子读书和补以家用。如此一来,在街上卖猪肉的杀猪匠,就算得上很牛掰的人了。因为,那时候农村人的生活条件都还不算好,平时一般人家里是吃不起猪肉的,牛羊肉就更奢侈了。能每周吃一顿猪肉,就算已经是很不错的人家了。大多数人家,都还是在农忙季节需要请人帮忙干活或家里有人过生日,才买上几斤猪肉来打牙祭。

作为,当时街上做独门生意的杀猪匠,也就成了大家都比较尊重和羡慕的人了。因为,大家总认为,卖肉的人,一天三顿都该不会缺少肉吃的,生活也就比平常人家开得好,哪家有女,能嫁给杀猪匠,就算得上嫁对了,娘家一家人都会跟着沾光。而我家,没有姐姐妹妹,就四个赤裸裸的光棍,也就没了沾光的机会,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儿。作为当时还比较贫穷的家庭来说,每个月能吃上一顿肉,那就算是一件难得且极为幸福的事情了。

那时候,四兄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缺少营养,每次赶场,哪怕明知道自己没钱买肉,都会不由自主地往卖肉的地方,去远远地看看,以此来“望梅止渴”。为了,能常吃到猪肉,兄弟四人还是想了很多办法来满足欲望和解那好吃的馋嘴。四兄弟除了偶尔瞒着娘,偷家里种的花生和大米去大田角卖来买肉吃外,也想了些其他办法,毕竟那时家里能卖出钱的东西还是很少。作为老大的大哥,就跟着附近的一些小伙伴们,去田里抠黄鳝来拿到大田角去卖。

说到抠黄鳝,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实为技术活儿。大哥背着一个装黄鳝的竹篓,光着脚在水田里,田埂边盯着看起来像是黄鳝洞的地方,看准确了就小心翼翼,用手指轻轻地插入洞内,往里用力捅,眼睛还得看着洞周围的地方,没准黄鳝就会从哪里跑出来,当然也有就在洞里就把黄鳝给抓住的时候。晚上,大哥则会提着油灯“亮壶儿”,去水田里寻找那些晚上出来乘凉的黄鳝。这一天下来,捉到的黄鳝收获还是可以的,多时十多斤,少则五六斤。那时的黄鳝是绝对的纯天然的,大哥一大早起来收拾好,就打着手电筒去大田角,福集场,喻寺场,甚至于有时候为了想卖一个好价钱,还跑去几十公里外的隆昌县城去卖。虽说那时黄鳝的价格只是三五几元一斤,但对于当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能和家里养的鸡鸭鹅鹅的价格相比了,一般人家还买不起来吃,所以基本上都是卖给街上大一点的餐馆或者卖给那些搞批发的商贩。每次卖了黄鳝回来,大哥多少也会顺便捎上一块二三斤的猪肉回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家里需要购买农药、化肥、种子的一些花钱解决的事儿,也都得到了缓解。现在娘偶尔回想起,那时大哥靠捉黄鳝来卖钱,来缓解家里经济压力的事儿,也都会赞叹和感慨不已。

抠黄鳝那技术活儿,大哥一干就是好多年,我这个跟屁虫儿,至今都没有学会,倒是常跟着他一起去赶场卖黄鳝,吃了不少豁皮(占便宜)。那时跟大哥一起结伴同行抠黄鳝、卖黄鳝的人,就是后来去沿海一带发展,成了外贸大老板徐寿成(徐二)。大哥和徐寿成两人靠抠黄鳝改善家里生活的事儿,不但让很多人羡慕,两人在当时也都算是成材的风云人物。现在老家偶尔也都会有人提及二人抠黄鳝的光荣历史,成为有趣的谈资。

所以,提到赶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不变的是那段难以忘却的岁月时光和成长记忆。

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儿来说,为了生活从乡坝头去城镇赶场,是走出社会接触人,看稀奇,长见识,寻出路的第一步。那一切,都是被当时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经济状况所束缚和逼出来的。所以,每个人的人生起点是不一样的,不是发展决定了思维,而是思维决定了发展。

乡下赶场(集市),其实是农村市场经济的一个缩影,农(副)产品的产量与价格,不仅反映了物价水平,也涉及到农民的积极性与收入状况。赶场是否繁荣,也反映出农村经济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足。

过去的赶场,只是农民的农副产品买卖交换的场所;现在的赶场,却是乡村百姓交流的世界,也是信息传递的平台,外面的信息不经意地就传进来,里面的信息很自然地就传出去,百姓人手都有手机,彼此之间沟通既方便又快捷。

真是小场赶大了,乡村热闹了,百姓生活活跃了。乡村的赶场是一首抒情的诗,把乡村激发得神采飞扬;乡村的赶场是一部深邃的书,把乡村描写得有声有色;乡村的赶场是一幅流动的画,把乡村描绘得五彩缤纷。

赶场,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和仪式感的展现。值得传承,值得发扬,更值得怀念。

“走,赶场了,大田角见……”

四川泸县大田角——赶场天,欢迎你来赶场,不见不散哟!

——日回乡赶场有感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抹记忆凝结乡愁赶场泸县大田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