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幅绝世名作。作者张择端是北宋时人,宋徽宗所设画院中的一名待诏擅长工笔画,于车马、人物、城廓街道的创作有很高造诣。作品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等,《清明上河图》得到历代名家赞赏,被归于神品之列。
《清明上河图》自南宋以来即有大量摹本,一方面是因为有好利之徒以假充真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南宋时期,北方的锦绣河山落入辽金之手,南迁的士人贵族怀恋故土,于是在家中挂上幅东京汴梁的写实风景画,聊以慰相思之情。所以《清明上河图》流传下来的摹本很多,倒也并不都是为牟利而作。
传说严嵩对《清明上河图》垂涎三尺,派人四处打探,终于探得都御史王忬藏有比画,于是遣爪牙暗示王忬献给严嵩。王忬对此既恨且忧,既不愿拱手让出这件无价之宝,又知道如果不送去必遭不测之祸。思之再三,王忬决心铤而走险,他秘密地请来了一位画匠高手,将《清明上河图》临摹一份,准备送给严嵩。临摹者虽为高手,但较之张择端还是差了一些,他缺乏那种将细如毫发的细节表现得妙惟肖的本事,于是在临摹图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破绽,那就是一只停留在屋角上的麻雀。《清明上河图》虽然气势宏大,但因其中的内容极为丰富,所以具体到每一件事物,所占据的空间画面就极有限,而一只停留在屋角的麻雀就更加小的可怜了,却还要将它那细逾毛发的脚爪逼真地表现出来,临摹者的功力就不够了。结果反映在画面上,就是一只脚爪踩住了两片屋瓦。不过王忬和画师都没有太在意,因为除了这一点小小的瑕疵外,整个作品的临摹是相当成功的,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严嵩得到这幅临摹的《清明上河图》以后,也曾请来一些精于鉴赏的人进行审查,大家一致认定这是真迹无疑。于是严嵩颇为得意,时时忍不住拿出来炫耀一番。有一天,严嵩大摆宴席,客人中既有他的爪牙,也有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渐渐活跃起来。这时有人议:听说严相爷最近得到了北宋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可出来让大家饱一饱眼福呢?严嵩正想借此向众人夸耀他的收藏之富,品调之高,闻言欣然,命家人捧出《清明上河图》,挂于客厅上,请众人欣赏。众人欣赏一通之后,莫不击节大赞,不愧神品之誉。内中只有一人在仔细看过画卷后,回首对严嵩说,我看这是一幅赝品。在座诸人均是一愣,忙问何出此言。只见此人镇定自若,娓言:我曾细细观摩原作,张择端功底非凡,笔力超卓,于毫发细微处亦不乱其真,必定使之惟妙惟肖。今观此画,作伪者也确实水平不低,若非有一处小小破绽,几可以假乱真。这破绽就出在这里。说着用手一指图上那只麻雀,继续解释:如果出自张氏之手,则其脚爪虽细逾毫发而清晰可见,仅踏片瓦之一角而已。今观此画,则一脚爪足足了屋瓦两片,已失其真。张氏原作断非如此,故知其为赝品。听罢此人一番高论,诸人再凑近细细一看,果如其言,严嵩听罢,不由怒从心起,从此对王忬怀恨在心,想要寻机报复。不久,王忬出任蓟辽总督,负责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人侵,结果中了调虎离山之计,被敌人突破了防线,深入明朝境内大肆烧杀抢掠,京师为之震动。嘉靖皇帝龙颜大怒,下诏切责。早已怀恨在心的严嵩却要借此机会置王忬于死地。他一边指使手下爪牙弹赅王忬,一边自己在嘉靖皇帝面前大说王忬的坏话。
结果嘉靖皇帝一怒之下,下令将王忬弃尸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