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寒食节的习俗
TUhjnbcbe - 2025/2/17 18:56:00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https://m.39.net/pf/a_4708221.html

寒食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它是随农历节气清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的前后,而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这一天禁火寒食。据《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以介子推焚骸之日,有龙忌之禁,审灵不乐举火,土民忠莫烟炊……。”《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开元二十年清明寒食上坟祭祖扫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荆楚岁时记》和《云仙杂记》都有记载:禁火寒食,以悼忠魂。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春秋时候,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宠爱妃子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组成奸党先把大太子申生杀死,继续杀害晋献公的其他儿子,申生的弟弟重耳被朝中忠臣保驾流亡途中误入深山幽谷,数日走不出,饿的重耳少气无力地说:“杀死我是小事,可朝中混乱,奸杀忠良,国不安宁,老百姓负担重,又不能安心生产是大事呀!”几句话感动的保驾的众臣都掉下了眼泪,介子推说:“二公子到如今性命难保,还惦记着百姓,此人一旦继位,定可使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于是,佯装小便,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烤熟后给重耳吃。事情总是邪不压正。十九年后,晋国奸党复灭,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回国继了君位,即晋文公。晋文公在组建朝政时把保驾他躲灾流亡的功臣都进行了封赏职用,唯独忘了“割股啖君”的介子推,朝上有人提起了介子推,重耳猛然回忆起,顿觉心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爱卿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请,介子推说:“只要二公子当上国君,晋国的父老乡亲康宁,我即足矣,我不是为了受封的。”当晋文公亲自下驾登门拜请时,听邻居说介子推不愿争功受封背着老母亲隐居绵山了,于是派御林军马上搜山,但是搜不出来,重耳亲自御察山林,命令烧山,介子推乃孝子,一定会背着老母亲出山。火光通明,烟雾冲天,却不见介子推的影子。火熄灭后,重耳进山,在一群燕子鸣叫的地方,找到了介子推和母亲抱树而焚的死尸,重耳痛哭一场,收骸崇葬,发现了介子推背靠树洞,洞里藏有一块衣襟,用血书写:

“割股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为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似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施政辖民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愿晋永盛百姓宁。”

重耳看罢,将血书藏入袖中,将尸体厚葬于大树下,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全国每年烧死介子推的这一天禁火寒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志甘焚死不公候”的介子推,寒食即成了习俗。到了宋代,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于寒食这日,用面粉手捏“枣锢飞燕”结于柳枝上插于门上,名叫“子推燕”,意为介子推母子是燕子发现的,这就是寒食禁火、蒸寒燕儿的来历。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为一天,这天人们禁火寒食,上坟扫墓,插柳挂寒燕等,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到了西晋把历代称为邬县、界县、界美县、界休县等全部改为介休县了,时至今日。

在朔州寒食节清明有以下几项习俗:

①、扫墓添坟土,晚辈给祖先的坟墓添土,从坟盘外边取土,培放到风刮雨淋水冲小的坟堆上,取土时要选择方向,要与阳宅的大利东西不利南北,恰恰相反,其规律是连年与阳宅相反,但闰月年不添坟土,添坟土也称为培冢。建国后,机关,学校等单位和个人在清明节给烈士陵园扫墓、培冢、送花圈,表示对先烈的缅怀。

②、烧纸钱,清明这一天,晚辈给祖坟烧纸钱垛、金银铂、奠酒、扑撒供品,以表示对去世的祖、父母、伯叔的祭奠和追思。

③、移坟迁葬,清明这天,有的因旧坟埋不下或者其他原因要选择停新坟。并把祖辈和父辈死骸迁葬过来;有的是亲人死于外地或种种原因在当地寄埋的要迁回来,旧坟或新坟与早去世的配偶合葬;也有的是鳏、寡、孤、独葬的,选择异性尸骸合葬的称之为冥婚,说是孤葬在坟里对后代不吉利。这种习俗在旧社会日益发展,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孤葬的习俗和思想也在逐渐的消失,不在占用土地,实行了火葬取代了土葬。

④、捏寒燕,发酵面粉蒸寒燕,捏枣大小的各种飞鸟、爬虫、飞蛾、水果、十二属相动物等形象的面塑,称之为“寒燕儿”或“寒鸡鸡”。用线穿起来,赠送亲朋的儿童玩耍,有的要放一年多,据说是:吃了过了“三伏”的寒燕儿能补肚,可以治疗小儿痢疾。此俗流传延续至今。

⑤、禁火凉食,清明这天,吃凉粉、凉菜,朔州人主要吃的凉菜是:“山药个见见调土豆粉条”。但因北方气候比较寒冷,清明节时还在春寒时期,老年人吃寒食、凉菜容易肠胃不舒服,所以寒食节禁火断炊吃凉食的习俗,早已经不在进行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食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