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巅峰(军事勿论)。很多网友执拗争论巅峰应该属大唐王朝,无谓争论,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北宋留给后世的《清明上河图》和南宋留给后世的《东京梦华录》中得到证明。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流传甚久的千古名画。它的作者张择端是南北宋之交的大画家。张择端一生作品不菲,但最有名气的当数《清明上河图》——现今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以长卷(长达5米多)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
该图以北宋京城汴京为背景,匠心独具,气势恢宏而且描绘细腻,既气象万千又井井有条。据统计,画中各式人物不下,但却姿态各异,无一雷同。画中场景包括春郊、河岸、码头、虹桥、城门、街市、车船、轿子、牲畜、建筑群落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充分展现了北宋当时的繁华与社会的多样性。而且,画作中,作者在描绘盛世之余,多处细节有意无意透露出了“盛世危机”的味道,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超手笔。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也是一部论述北宋都城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堪称一幅用文字写成的《清明上河图》。作者是两宋之交的孟元老。他生于北宋末年,公元年,随父到东京,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生活了20多年,北宋灭亡后孟元老随国南渡,晚年追忆昔日旧京的繁盛,缅怀往事写成《东京发华录》10卷。
书中对北宋都城东京作了详细记载:汴梁的城池、河道、官易、衢名、专观、桥巷、瓦市、勾栏,以及朝廷典礼、岁时节令、饮食起居、风土人情、物产时好、歌舞戏曲、诸街夜市……反映出当时都城官府、手工业作坊、商业、文化、交通的发达情况和城市的风貌,几乎无所不包。《东京梦华录》让人们感慨北宋都城的繁华与富饶,感叹当时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的自序中写道:
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东京城市的气象万千,令人叹为观止。东京是北宋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视出北宋社会的全貌。《清明上河图》在艺术领域展现了宋代的时代风貌,《东京梦华录》则在文学范畴予以记述,两者相得益影,《图》是《录》的照片,《录》是《图》的注解,真可谓“最佳搭档”,让后世得以形象具体地了解北宋晚期东京的繁荣奢华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