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明祭祖遥寄思念,传承文化莫忘先德
TUhjnbcbe - 2025/2/7 17:54:00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这一天我们思念缅怀逝者,致敬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折一朵菊花寄到他们身旁,是想告诉他们这世间没有永恒,但爱和思念例外。清明节的由来据传和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继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痛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史铁生说过:“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我想那些逝去的亲人定是日日夜夜在守护我们周全。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它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蕴含的反思与传承。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每年一到清明节,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先辈,纪念革命战斗英雄。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后人通过对先人墓地的清扫、添土、拜祭、献花,既表达对逝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更祈求先人降吉祥于子孙,庇佑后代事业有成、身康体健,同时也让先人的墓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一次生前孝,胜过墓地万次扫,清明泪洒万堆纸,不如在世一碗粥。我想这一天给后人更多警醒的是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与感恩情结。人们应该力求以简约、环保的文明方式寄托哀思来实现前辈夙愿的祭拜主旨。这种孝亲与感恩,不应只放在“小家”,更应放到“大家”上不仅仅祭奠自己的先人,需放大到对民族历史的追忆和对英雄先烈的敬仰。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它有着适于春耕播种的时令特征。“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传承清明节的“插柳”习俗,切实抓好植树造林等农时活动。由此激发人们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担当,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子子孙孙。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生发,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乘便,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去阴补阳、强身健体。拔河、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清明传统活动,既有舒筋健骨,为应对农事繁忙积蓄力量之意,更是亲近自然、不负春光的实际体现。愿后辈不负众望,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崇尚敬畏自然的人生理念,愿我们不忘来路,铭记历史;莫负春光,面向未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祭祖遥寄思念,传承文化莫忘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