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TUhjnbcbe - 2025/1/22 21:37:00

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又称祭祖节、踏青节、三月节、行清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是礼敬祖先、孝亲报恩的节日,通过祭奠祖先,弘扬孝道、传承孝道文化。

清明节气来历

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的蓬勃生长,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古人谓之曰“清明”。

《燕京岁时记》所引《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三候”

“一年好景在清明”,清明时节,阳光明媚,鸟鸣虫唱,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最突出的莫过于“三候”。

一候,桐始华

诗云:“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春天有其特点和征候,而清明时节,桐花绽放,迎接春暖花开的季节。

春天如约而至,正是花开时节,又恰好在清明之时,所以以此作为清明到来的标志。

二候,田鼠化为鹌

鹌鹑是一种小鸟,从表面上看,是说地里的田鼠化作了鹌鹑,一种鸟儿。

实际上就是指阳气生发,喜阴的田鼠钻到洞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小鸟出来活动,也是百鸟迎春到。

三候,虹始见

到了清明时节,随着气温上升,寒雪褪去,春雨到来,雨后彩虹也随之出现,为多彩的春景再增添瑰丽。

清明花信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农谚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历史非常悠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祭奠先人,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也是传承好家风的时候。按照传统习俗,扫墓祭祖时,人们会在坟前摆上丰富的酒食、点心、水果、鲜花等祭品,用以告慰先人,寄托哀思。

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折柳

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俗话说:“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在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口插柳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俗,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在古代,荡秋千也是清明节的一个习俗,与放风筝同理,荡秋千则是用运动的方法让自己更好地吸收清明时节大自然所散发出来的能量,据说,荡秋千时口中念念有词“霉运去”、“好运来”,更有助于为自己的好运腾出一点空间。

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又称牵钩或钩强,发明于春秋后期,兴于唐代。从唐代起,拔河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清明节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义。在我国目前许多地方盛行!

清明美食

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一个纯粹春天的节日,又负载着深远的文化传统。

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先人,不要忘记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立足于世间的根本。

我们缅怀逝者,更愿生者珍惜。珍惜岁月,珍惜生命,珍惜身边人。

#传统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