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让你选择一幅画从宋朝带回来,你会
TUhjnbcbe - 2025/1/20 11:14:00

公元年初,赵匡胤黄袍加身率兵还京,“入城之日,市不改肆”,后周恭帝一纸空白禅书,翰林学士陶糓呈劝进表,曰“已成矣”。这一成,成就了大宋三百年雄浑辽阔的千里江山,也成就了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又一座巅峰。

如果用一幅画来代表宋朝,你会选择什么?

《千里江山图》,绢本设色画,青绿山水代表作,集北宋水墨山水之大成,抒千里无限风光于笔墨,画有千峰意,映水自在游。画幅全长11.91米,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采用五层画法层层叠染,年仅18岁的王希孟才华横竖都溢,他将南北方景色融为一体,取山之险峻,采水之柔美,千里江山,少年意气,莫不如是。

千里江山图(局部)

画风工整严谨,色泽经久不退,久看还有3D效果哟~

《清明上河图》,同样的绢本设色画,风俗画代表作,世界闻名的现实主义艺术珍品。如果说《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国,那《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当日的大宋人民vlog。张择端以5.28米的篇幅明绘百姓生活,实现社会顽疾,繁华场景之下,消防城防形同虚设,私船运粮富人侵街屡见不鲜,徽宗赵佶赞其技法,并提诗曰“水在上河春”。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东京汴梁城!

以上两幅画作都是宋朝绘画艺术的巅峰和代表,千里江山,烟波浩渺,清明河上,市井烟火,而下面要介绍的这幅画,则是南宋马远所作的《踏歌图》。

马远是光宗、宁宗时的画院待诏,师法李唐,擅山水花鸟,线条硬朗笔法雄奇,以布局简妙著称,是南宋四家之一。

《踏歌图》采用马远常用的“一角”构图法,将画面十分之九交给山林与天空。云雾相隐之间,山川若隐若现,松林和宫殿居于正中,其上是入云的险峻顶峰,其下是蜿蜒山路与枫叶柳树,而巨石掩映之后,踏歌行的主人公才在画幅底端开始登场。

五位形态各异的农夫走在山路上,前方两位孩童惊奇回首

对于画中内容,世人多有解读。一说农夫衣衫褴褛却纵情高歌,前方山路蜿蜒峰顶入云,寓北伐艰难但情致高昂之意。

压抑且稳定,艰难而积极,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且不论这种解读真实与否,作为一副应诏画,它确确实实完成了它的任务。大宋得到了文化艺术的瑰宝,也在南宋建立年后,在崖山迎来了王朝的覆灭。

崖山

《踏歌图》一作应诏于宁宗赵扩,此时距离靖康之耻已过去三代君王,宋宁宗虽然“不慧”,但仍算忠厚,整个朝廷偏安一隅,长江天堑拦住了金朝军队,江南水乡变得格外安稳。富庶之地,繁华似锦,自北宋以来就开始发展的商业中心至南宋时期终于完成,商业手工业发展到顶峰,科举取士不限门第,布衣平民步入官场,风雅之事流传街巷,自上而下的审美催化和自下而上的烟火气息交织,使得宋朝成为极富审美又足够接地气的独特时代。

正是这样雅俗共赏的潮流影响,宋朝绘画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市井生活不仅成为《清明上河图》的主要描绘对象,宫廷画院还专门有风俗画待诏。在技法达到求真求实巅峰的同时,新的现实主义风潮出现了。《踏歌图》这种风潮中的水到渠成之作。

《踏歌图》题词

社会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宋朝特有的重文政策和商品经济发展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潮。诗文不再是庙堂、山水与江湖,它也可以是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柳永流连于花街小巷,苏轼自称狸奴,爱吃东坡肉,更有话本小说夜不闭市,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个王朝是什么样的,要看它的百姓是什么样的。

一个朝代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就要看它的百姓的文化是什么样的。

宋朝就是这样的。

它有汝窑青瓷,有千里江山,有清明河上,有文人雅士宴游之极乐,也有乡村野游市井烟火作注脚,它是“造极之赵宋”,也是“何处望神州”的大宋。

如果用一幅画、一句诗、一首词来描绘宋朝,你会选择什么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你选择一幅画从宋朝带回来,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