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讲的是五十六民族的其中的四个族,每个族的特色各不同。
壮族:壮族古代又称西殴、乌浒、骆越。壮族是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民族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等地,其中大多集中在广西。因为长期和汉族杂居,较多地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文字以汉文为主,一九五五年创建了新的壮族文字。
壮族人的住宅和服装基本和汉族人相似,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古代传统式住房——高架式楼房,古代有关文献称这种建筑为“麻栏”、“干栏”。壮族人喜欢歌舞,广泛流传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就发生在壮族的聚居地—广西柳州、桂林一带,而刘兰姐就是壮族姑娘。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至十五是壮族人的节日,过节时,壮族人吃鸡鸭肉。壮族婚姻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回族:回族是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少数民族,远在七世纪中期,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广州、长安、杭州、泉州、扬州等地经商,安家落户。十三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时,一批中央亚细亚各族人如波斯人、阿拉伯人也来我国定居,与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通婚形成回族。现在几乎分布在我国每一个省,其中以宁夏、新疆、山东、青海、辽宁、北京、河北、河南为最多。回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极讲究卫生,喜欢吃牛羊肉,忌吃猪、狗、驴和猛禽肉。民族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圣纪节。由于回族大多分散居住,因此,也有很多回族人和汉族通婚,生活习俗已经和汉族无有差别。
锡伯族:锡伯族原是呼伦贝尔地区的一个狩猎部落,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他们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人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满语支,锡伯文是在满文墓础上略加改进而成。锡伯族人有自己的报纸、有自己的学校,学校中用锡伯语讲课,也学习汉语。锡伯族的饮食、衣服和汉族人相似。大多数的锡伯族人喜欢以民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其中古老的民歌“亚奇那”在锡伯族人中人人成咏,流传十分广泛。锡伯人喜爱体育活动,从小热爱骑马、射箭,男子善雕刻,女子善剪纸。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锡伯族欢乐的民族节日,此节日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节日中表演各种文娱活动如大头舞、高跷舞、秧歌等,并且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赛马、摔跤、射箭、爬高等,尤以箭术为最精彩表演。此外,和汉族人一样,农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也是锡伯族的节日。
彝族: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文史料中又有“罗罗”、“乌蛮”之称,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群,一九五六年十二月试行了拉丁拼音文字的新彝文。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
彝族人能歌善舞,喜欢运动,好客,在风俗上有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不落夫家”,(即女方结婚后不住夫家,直至生孩子后才长住夫家)和转房(丈夫死后,其兄弟有权和寡妇婚配)等风俗。彝族人的名字是实行父子连名制。民族节日有农历正月“阿细跳月”,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和农历十月的“十月节日里,人们弹起大三弦,并伴以月琴、笛子,欢乐起舞,男女青年也在节日中求爱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