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历代名家写清明
TUhjnbcbe - 2025/1/2 18:08:0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现为大家广为传诵。诗句不仅描绘了清明这一时节的环境和气氛,也写出此刻人物“欲断魂”的心境。在我国,清明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活动。同时,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四月初,阳光明媚,花草吐翠。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从书法的角度,与清明这一节日关联最为紧密、最为熟知的作品定当首推《黄州寒食诗帖》,这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也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该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所发的人生之叹,此诗内容和书法之高明,大家较为熟知,也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那么,除此之外,回溯余年的清明节历史,随着篆、隶、楷、行、草的五体兼备,其他书家的“清明”又有如何体现呢?以下便以篆、隶、楷、行、草为序,一同感受“清明”的书法魅力。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依清明节距今年左右历史的通常说法,先看与之相近的战国时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该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于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当代研究中国书法从篆书向隶书的转变提供了详实的观察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图像价值。

睡虎地秦墓竹简

如果说《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篆书特征不够明显的话,那么,秦代李斯笔下的《峄山碑》《泰山刻石》作为篆书的代表当不存在任何争议。其中,《泰山刻石》立于始皇28年(公元前年),是“天下第一山”——泰山最早的刻石。刻石原文字,可惜历经沧桑后,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现今较为流传的刊本多为北宋拓本。

秦李斯泰山刻石

篆书之后,隶书成为两汉时期的官方书体,通常横画取长竖画宜短,字形呈宽扁体态,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现存两汉时期较为著名的如桓帝延熹八年(年)的《华山庙碑》、灵帝建宁二年(年)的《史晨碑》、中平二年(年)的《曹全碑》、中平三年(年)的《张迁碑》等。

曹全碑立于公元年东汉隶书的代表作

石门颂公元年刻系东汉摩崖石刻代表作

汉末魏晋时代,是楷、草、行从隶书中蜕变、定型的时代。汉末西晋前,楷、草、行书体大致成型,三国时期钟繇通常被认定为楷书的“创立者”,并被称为“正书之祖”。然而,这一时期的楷书依然残留了许多隶书的波碟用笔,以及横向的取势。而西晋以后,楷书法度日渐完备。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也常被称作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隶、草、楷、行各体兼善,且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王羲之黄庭经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建寺塔、造佛像一时成北朝贵族风尚,在此影响之下,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因此,魏碑书法应运而生,也造就了楷体书法的第一个高峰。

北魏张猛龙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对后世影响极大

唐代重新一统天下,国力强盛,文艺繁荣。唐代楷书也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字体端庄,笔划平稳,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创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挺劲峭拔,棱角森然;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正平俊朗,风姿绰约;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精工秀雅,形瘦实腴;薛稷的《信行禅师碑》,纤瘦遒丽,婀娜清健;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雄强浑厚,朴茂端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刚劲峻拔,端庄严谨,共同创造了楷书史上的最高峰。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颜勤礼碑

若论草书,最高成就者当属唐代张旭,被后人尊称为“草圣”,代表作《古诗四帖》,卷长.2厘米,高29.5厘米,以五色彩笺纸书古诗四首。该帖是历代文人墨客临池学书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张旭唯一流传于世的墨迹。原藏清宫内府,后由溥仪带出,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张旭古诗四帖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王铎是草书的另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草书在字形、章法、墨色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无论是明代中叶后始有的超长条幅,还是超长手卷,王铎都可恣肆任性、挥洒自如。他的作品追求涨墨淋漓的效果,常饱蘸浓墨,再加水调和,纵横之间,气势磅礴,不经意间,枯湿浓淡自然天成。

王铎自作诗十首

行书,自然要从王羲之谈起,王羲之书法作品中《兰亭序》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其中,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亦作为书坛佳话广为流传。今天,世人所见《兰亭序》墨迹皆为临摹本,真迹的去向,一直是书法史上的一宗千古谜案,传为唐太宗对《兰亭序》珍爱有加,将其殉葬昭陵。此外,书成换白鹅、坦腹东床、入木三分等典故的由来,与王羲之书法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王羲之传本墨迹

除“二王”以外,行书的另一座高峰应属“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其中,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前文已有提及,而另三家中,行书成就最高者,依笔者之见,当属米芾。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体现出他用笔迅疾而劲健,他的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以翰札小品局多。

米芾尺牍墨迹

借清明时节,将历代书法以五体分别择取代表作品作一罗列,阅读之后,对中国书法的知识是否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美术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

rmrbgg.cn,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代名家写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