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传统的春节农历节日在时代的浪潮下也会渐渐
TUhjnbcbe - 2025/1/1 20:41:00

曾经,华人都遵守着农历的规矩生活着,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席卷下,公历已经很大限度的取代了传统的中国历法,而农历也就只能起到提示一些很少的传统节日的作用。但即使是再传统的节日,在时代的浪潮下也会渐渐失去古老的样貌。

“春节”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古老程度还比清明和中秋更多,早在公元前年的西周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在新、旧岁交替时,举办盛大的迎春祭典的传统,这是起源自殷商时期甚至更古老的冬尽祭天仪式。在春节假期进入尾声,一起来回顾古老的春节传统。

一、春节是众节之祖

在西周时期,春节也是祭祖的时候;但在汉朝后,寒食节(后来的清明节)越来越重要,扫墓成为寒食、清明时特有的仪式,春节祭祖的仪式性就减弱了。现在,除了还在家里供奉祖先牌位的人家(大都在乡下农村地带),春节已经很少见到祭祖的行为,仪式种类也在逐渐缩减。

原本,春节就是从年底,也就是农历12月(腊月)底开始的,所以在古代又称为“腊祭”,影响到现代,每年的农历12月23日或是24日(根据地区不同也有别的说法)称为“过小年”,这一日会祭拜“灶神”,灶神身兼火神、厨神、屋神等等职责,是古代中国一般百姓相当普遍的信仰。

也就是说,古代春节可以从12月底持续到元月中旬,甚至有“未出元月都是年”的说法。但是在现代,两岸三地的法定假日是从除夕开始算起六天或七天,特别在城市地带更是这样,过小年的习俗在都市基本没有可行性,也很少祭拜灶神了。

春节法定假期的缩短,是因为现代有着“周休”的制度,一年已经有了几十日的假期,因此春节作为古代庶民难得的休假的意义就减少了;春节作为“众节之祖”的意义,也就渐渐被后来的更多节日给分薄了。

二、春节的庆祝活动

春节的贴春联、放爆竹、吃团圆饭、除夕守岁……等等活动,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光是“贴春联”,其实就已经被简化了许多。古代除了贴春联,还要贴“门神”、“字符”(春字或福字)、挂年画、挂帘等等;春联本身,也分成手写的上、下联与横批,如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招财进宝”等等。

在现代城市,就算能够购买春联的成品,能贴到完整一整幅的春联也越来越少见,有时只贴了一个“春”字,有时只贴了半联,有时是一张纸左右各四个字就当作是一对春联了。更别说正确的春联格式或是门神、年画了。

说到放爆竹,其实还算是颇新的“传统”,大约是从宋朝时期火药开始被大量制造时开始的。古代的爆竹、烟花等等,因为声光效果而广受不分阶级、庶民和王侯的喜爱,但是随着爆竹烟花的规模扩大,火药用料增多,也增加了危险性。

现代的爆竹、烟火都属于管制用品,不管是在两岸三地还是其他地区,制造、贩卖、甚至施放都必须经过当局的核可。

三、发掘春节的新意义

外在的形式或许会随着时代式微,但有时也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烟火是这样,年夜饭也是这样。在物资丰饶的现代,虽然年夜饭(团圆饭)作为“一年难得的好料”的意义在缩减,但是年菜本身的“传统”性质却被强化;也就是说,就算不论“团圆”的意义,光是吃年菜这个动作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仪式”呢。

春节本身作为节日的意义,也就是与家人团聚,一起对旧的一年献上感谢、对新的一年给予期待,却不会就这么消失的;在春节和家人一起看春晚,就是一个很好的现代春节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的春节农历节日在时代的浪潮下也会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