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清明节就已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融合在一起,清明这一天,人们纷纷外出踏青、扫墓。
文人多情,在余年的清明习俗中,一代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同形式风格的诗词。
这些诗词,有的主要写景,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有的写踏青,如“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其中最多的还是描写清明祭扫的场景,如“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等等。
文史君之见,在所有描写清明的诗词中,有一首写得最妙。它以最朴实的立意,最直白地描摹,却写出了最高深的意境和深层含义。这首诗就是出自宋朝诗人高翥笔下的《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字九万,浙江余姚人。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高翥却是为了明志。
高翥放任自由,游荡江湖,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诗派诗人。他的名气在史书中不大,诗作也远不如其他著名诗人,但是他的这首“清明”诗作,写的却是妙极,曾入选高三语文课本。
《清明日对酒》是标准的七言律诗格局。每一联如一幅画面,非常鲜明独立。
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一句写人。这也符合常人由远及近的观察细节。“南北山头多墓田”,这里的“南北”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形容荒山野岭坟墓很多。
“清明祭扫各纷然”,承接上一句,坟墓多祭扫的人自然就很多。“各”指的是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
这句话写得很妙,则面描摹了扫墓人的沉重心情。与杜牧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延续前两句的叙述,写人们祭祖所烧的纸钱,像漫天飞舞的蝴蝶一样;人们在祖先墓前悲悲戚戚的哭泣,就像是杜鹃泣血一般。这里的“蝴蝶”和“杜鹃”的典故,语出庄周晓梦迷蝴蝶与杜鹃渧血,暗指人与祖先阴阳两隔。
颈联“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这句描写的是虚景,也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象的一种想象。即便白天祭扫人行匆匆,可是到了晚上,又恢复成孤零零的荒芜一人了。
这里写狐狸“眠冢上”,是为了与“夜归儿女”“笑灯前”形成鲜明对比。用狐狸的眠冢上侧面衬托儿女们的祭扫也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
“夜归儿女笑灯前”,这里可以解释为三层意义:1、小儿女不懂得生离死别,照常玩耍;2、儿女们白日祭拜祖先,到了晚上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3、先人的孤寂,只有狐狸陪伴他们度过长夜。“狐狸眠冢上”与“儿女笑灯闪”对比,极言被埋葬的祖先们的孤苦。
尾联,作为总结,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儿女们焚烧的纸钱、祭拜的美酒洒在地上,长眠地下的祖先们何曾尝到一口呢?生命逝去,一切皆无,一生所钟爱的儿女,同样会“夜归儿女笑灯前”。
这句诗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劝告人们珍惜眼前生活,活好自己。
读者们,关于“高翥的这首诗”,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