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苏轼隐括杜牧重阳登高诗,写下一首经典之作
TUhjnbcbe - 2024/12/27 17:34:00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古往今来皆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会昌五年(年)重阳节,杜牧与张祜同游,登齐山,作《九日齐山登高》。

彼时,杜牧外放池州刺史,张祜遭元稹排挤,彼此都是怀才不遇之人,故九日登高诗虽力求旷达,却给人以积郁难遣之感。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三百年后,朱熹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创作一首《水调歌头》。

如果说杜牧诗是对自己人生际遇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那么朱熹词就是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他化用其诗使之富含理趣。

同是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相比于朱熹的推陈出新,苏轼的《定风波重阳》则更胜一筹,是其达观胸襟的写照。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宋苏轼《定风波重阳》

简译:

携带酒壶,和客人一起登上苍翠的青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南归的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

世事多艰,总有许多的身不由己,好不容易遇上开怀大笑的时候,趁年华未老,赶紧往头上簪满菊花。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佳节的风景,然后继续向高耸入云的山巅攀登,即然开始了,就不要埋怨夕阳向晚。

古往今来,有谁能够长生不老?数不清啊,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如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悲伤落泪。

赏析:

元丰四年(年)九月九日,苏轼应太守徐君猷之邀,饮酒,登高,赏菊,共度重阳节,这是其谪居黄州的第二年,和刚到此地时的惶恐不安相比,苦闷的情绪已有所缓解。

秋高气爽,江山如画,登高赏菊,饮酒赋诗,壮丽的自然景观令诗人心旷神怡,满腹愁云荡然无存,想起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有感于相同的心境,遂作《定风波重阳》。

苏轼此词虽然隐括杜牧原诗,但因为他将杜诗的前后顺序做了简单的对调,所以,和其原诗相比,苏轼其词呈现给读者的,是积极向上的,是其积极旷达和通透人生观的写照。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首句交代行踪,行人行至半山,次句描写秋景,“江涵秋影”是俯瞰之景,“雁初飞”是远眺之景,犹如两幅辽阔壮丽的秋日画卷。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后三句触景生情,宦海浮沉,世事无常,时不我待,年华易老,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不要辜负,拥有时一定好好珍惜。

徐君猷出身于名宦世家,平生澹泊名利而虚心向学,与苏轼一见如故,对其甚是厚待,“问人乞米何曾得”,怜惜苏轼生计艰难,还将城东五十亩旧营地无赏的拨给其耕种。

而苏轼从此也就有了“东坡居士”的别号,“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对于徐君猷给予的关照和厚爱,苏轼心存感激,故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如是说。

乌台诗案的无妄之灾,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也曾一度心灰意冷,但有黄州太守徐君猷的厚待,以及一众好友的温暖相拥,他也就渐渐地放下执念,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所以,就有了上片后三句中的“开口笑”和“满头归”,虽然世事艰难,谪居黄州,但适逢重阳,登高远眺,有美丽的风光,和身边相知相伴的友人,又怎能不起珍惜之心呢?

下片以酒助兴,抒发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之情,过去不可追,未来难预料,唯有看得见的当下才值得珍惜,因为唯有如此,才不会给生命留下遗憾,这是苏轼达观人生的写照。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首句写适逢重阳,唯有开怀畅饮才能酬答这个美好的节日,次句写酒罢继续向高处攀登,即便是夕阳西下,也不必心生怨恨。

“酩酊”是大醉之意,“云峤”谓耸入云霄的高山,“登临”意登山临水之意,“斜晖”指夕阳,把酒临风是酬谢佳节,登高临水也是酬谢佳节,所以,斜阳向晚也不必介怀。

李商隐游乐游原,见夕阳西下,美景消逝,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其实,夕阳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故刘禹锡诗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后三句是全词的主旨,也是情感的升华,更是诗人旷达人生情怀的写照,与其怨恨和伤悲,不如珍惜,开开心心地过好当下。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出其右,所以,大可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登齐山而泣泪横流,彼时的苏轼有刘禹锡“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的通透,故有如此积极进取之心。

后记:

剑米有危炊,针毡无稳坐。

岂无好山水,借眼风云过。宋苏轼《迁居临皋亭》

乌台诗案脱险后,苏轼被贬谪黄州,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不能签署公事,没有官舍可居,衣食无以为继,生计极为艰难。

境由心生,所以,黄州纵有好山水,他也写不出好文章,但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得遇黄州太守徐君猷,使得其笔端又恢复了生机。

“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清明送新火,秋日有新酿,至于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太守徐君猷亦是竭尽所能地帮助苏轼一家。

“余谪居黄,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徐君猷对苏轼礼遇有加,他谪居黄州四年,徐君猷陪其过了三个重阳节。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友情温暖了苏轼,苏轼亦从中获得了力量,虽世事多艰,却依旧积极乐观,通透豁达。

参考资料:

《宋史苏轼传》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辛弃疾闲居带湖,写下一首真挚感人之作,被誉为咏物词中的妙品杜甫描写客居生活的七律,充满诗情画意,看似通透,实则意难平元好问获释后登上泰山之巅,豁然开朗,写下一词,堪称经典佳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隐括杜牧重阳登高诗,写下一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