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人们在节前或节日这一天,纷纷地涌向陵园或墓地,祭祀已故的亲人。
祭祖每年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都会升到12℃以上。可以这么说,清明到来,春天才真正来了,为了身体考虑,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注意养生。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
在饮食方面呢也应该注意“少酸多甘”,注意避免过多甜食及油炸食品的摄入,少吃猪牛羊肉、鱿鱼、螃蟹、奶油、香肠等酸性食物。甘味食物是指有补益脾胃功能的食物。在这些食物中,首推大枣和山药。如果将大枣、山药、大米、小米、糯米、薏米等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几率,非常适合春天食用。
清明节还可以做哪些活动呢?
踏青——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祭祖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踏青踏青与祭祖是清明节最早的习俗,古时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做青团——清明团子一直是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食物,青团是用野生艾叶草捣碎后取汁和糯米粉搅拌,中间包上莲蓉或豆沙蒸制而成。青团原本只是作为祭祀用,而现今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
青团子荡秋千——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纸鸢放纸鸢——风筝在古代叫纸鸢,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气之一,到了这一天人们会开始缅怀自己的先祖,并且清明的时候人们会去踏青,不过在清明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一定要让情志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