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鬼节”之一的清明节的两大习俗:扫墓、“插柳驱鬼”
网络图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于清明节的印象,恐怕是最贴切的表达就是杜牧的这首《清明》了。纷纷的细雨加上淡淡的忧伤,这便是清明模糊的面貌。其实,即使没有雨,清明节的悲伤氛围也是挥之不去的。而清明之所以让行人断魂,肯定和扫墓脱不了干系。那么,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
网络图片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最初的节庆形式是与扫墓无关的。在我国古代,只有贵族死后才能享有墓葬的待遇,老百姓是没有墓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等级制度不再那么严苛,普通百姓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墓地,但那时只能叫“坟”。贵族在清明节进行墓祭,而百姓只能举行家祭。这个习俗渐渐流传开来,并定期在清明节举行,清明节渐渐地成了扫墓祭祖的节日。
网络图片清明时节,天气本身就阴冷潮湿,加上扫墓祭祖的习俗,让这个本就沉重的节日显得有些阴森森的。其实,清明节给人的这种感觉不仅因为它的气候和习俗,还跟天象、历法有关。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初一是为三大鬼节。在这些日子里,百鬼出没,阴森无比。为了避免被恶鬼侵扰伤害,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插柳驱鬼”的办法。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驱鬼”之所以“插柳”是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菩萨就是以柳枝沾水来普度众生的。所以,大家认为柳枝可以驱鬼,因而称柳枝为“鬼怖木”。
网络图片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就算这柳树不能驱鬼,在这个温暖湿润的季节插一株柳枝,也算是给绿化出一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