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小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百年来传唱至今。可是我每每诵读此诗,总有一种阴沉压抑之感。阴雨绵绵的糟天气,思念亡故亲人的悲痛,找不到寄宿之处的焦虑,甚至于前程未卜的彷徨……
实际上,这只是清明时节物候纷呈人事繁杂的一个场景,而这个场景被现时的人们无限放大了,好像清明只是一个祭祀亲人的节日。祭祀亲人,追怀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这却不是清明节内涵的全部。因为清明自古以来就有它诸多的主题和内涵,这就是亲近自然,放飞心情,友朋交际,表述爱情,开犁耕作等等。有更多的关于节气的信息和民俗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的自然美,人文美,民俗美,人情美……
经过漫长的冬季,尽管“春节”就被人们称之为春天的开始,但是却有些牵强附会,因为这时离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尚有一段距离。而清明则不同,这时大地已然回暖,河流解冻,柳枝飘舞,草木吐芽,春燕呢喃,蛰伏了一冬天的人们,无不希望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举行一些活动,增强人们之间的交流。清明,作为节气,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内涵,上古时代已经有了雏形,不过直至秦汉时代方才大致完备,有了二十四个节气。而其中的“清明”慢慢地由节气演变成节日,并且越来越内涵丰富,囊括了上古时代的“上已节”并渐渐融合了“寒食节”……
在中国上古时代的春天里已经有一个节日叫“上已节”,俗称“三月三”,据说是上古轩辕黄帝的生日,时间就在清明前后(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清明)。据《周礼》记载,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所谓“祓除畔浴”,就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洗涤一年的旧尘恶气,预示来年的美好更新。此后随着时代的演进,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情歌对唱等内容。比如孔子老先生在《论语》中所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即类似现在的春游了。
文人学士们玩的则是“曲水流觞”的游戏,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讲:“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就是把斟满酒的杯子,放入曲回蜿蜒的溪流中,流到了谁的跟前被卡住,对不起,把酒喝了再吟一首诗。倩男靓女们则是对唱情歌,如果你留意的话,你会发现《诗经》里所描述的对歌的地点,大多和河流以及岸边湿地有关,他们极有可能在你来我往的对唱中,寻找到“人”字的另一撇。
皇家的高官和丽人更是不甘落后,他们在上已节这天,打扮得光鲜靓丽,骑着高头大马,游行在皇家园林中,或者在湖中荡船游戏。唐代诗人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杜甫的诗《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张说的《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筵字》“凤凰楼下对天泉,鹦鹉洲中匝管弦。旧识平阳佳丽地,今逢上巳盛明年。舟将水动千寻日,幕共林横两岸烟。不降玉人观禊饮,谁令醉舞拂宾筵。”说的就是清明前后皇家贵族以及皇宫各色人员结队出游的情景。
女孩子们则喜欢在这期间荡秋千,她们把长长的绳子拴在两棵大树中间,在自动和推动的作用下,高高地飘举起来,裙裾舞动,随着一声声尖叫,把周边的观者看得傻了眼。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刚刚打完秋千,汗水轻透衣衫,便见有客人来访,羞的来不及整理,连头上的金钗都滑掉了,还想看看来客何人,便假装闻一闻门边栽种的梅子的香气……
清明节还有一个名称就是踏青节,说明人们还赋予它踏青郊游的意蕴。是的,这个时节人们都脱下冬衣,换上春装,应该是到田野草场上去活动一下筋骨的时候了。这对于小孩子是最适宜的,他们拿出早已制作好的风筝,跑到空旷的田野中,在春风的吹拂下,把各种风筝如蜈蚣,蝴蝶,燕子,孙悟空,金鱼,寿星,宫灯等,放飞到天上去,然后跟着奔跑,喊叫;也有小孩子成群结队,到空旷的操场上去踢足球……又有民谚说“三月三,荠菜剜”,我们还会看到许多女士领着口袋,拿着小铲,在山坡地头采摘野菜,回家以后就可以吃上一顿鲜香可口的荠菜饺子了。
说到清明不能不提到寒食,每年的清明前两三天便是寒食节。坊间有寒食不开火吃冷饭之说,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据史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有时甚至吃不上饭,随员介子推曾经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所有曾经跟随他流亡的人员,惟独不见介子推,一打听,原来介子推拒绝封赏,带了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几次派人去请他下山,无果。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让介子带着母亲走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和她母亲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我记得父母在时,我们家在清明寒食期间最常吃的饭是就是单饼卷鸡蛋,为了连续几天不开火,母亲提前几天就烙下许多单饼,煮上一锅鸡蛋,几天中就是吃单饼卷鸡蛋,大葱蘸甜酱,百吃不厌。
清明是一首诗,清明是一支歌,清明是一年春天的开始,是耕田播种的时节——种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秋天的五谷丰登和累累硕果。宋代诗人吴仲孚有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春风不寒,桃李花开,春燕呢喃,杨柳婀娜,人们倾城而出,沐浴春阳,拥抱大自然,这大约是一年中最为惬意的时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