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清明节又称为“祭祖节”、“三月节”、“踏青节”、“行清节”等。清明节俗丰富,主要有两大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描写,以清明为题,留下了无数清明诗词。其中杜牧的《清明》更是广为流传,堪称清明诗词的代表。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遵循清明节的传统,绝大多数清明诗词也是以祭扫、缅怀、追思和踏青郊游、愉悦身心为主题描写。“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那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思念;而“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对美好时节的喜爱与追求。
在这个交织着悲欢离合,感情浓郁的节日里,面对桃红柳绿的美景,以及野田荒冢的凄凉,在人们的悲喜之间,诗人们触景生情,也有了不少对人生的感悟。下面这两首诗词可谓是清明时节人生感悟的代表之作,是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清明日对酒》--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痛哭而流出的血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