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同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清明上河图》,无人能反驳它所带来的艺术价值,但它却仍饱受争议,其中,“清明”二字让人难解。
由于中国有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所以对于《清明上河图》,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扫墓、祭奠先烈的日子,很多研究者认为《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就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
这一天是公共的休息日,百姓们都出来准备扫墓祭祖,所以街上人才会这么多,这么热闹,营造出一副繁忙的商业生活景象。
认同“清明时节说”的有许多业界大佬,比如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杨伯达等大家,这么说也是有所依据的,从画中细节来看,如这个场景,出现了一个黄胖摊,黄胖就是泥人,主要是用来祭祀的,在《清明上河图》中不止这一处,还有许多处黄胖摊。
这是一家纸马商铺,上面写有“王家纸马”的广告幅,而纸马已经堆积到门前了,说明正是寒食节日,需要烧纸钱了。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历来就很多,“清明时节说”很快就遭到了质疑。要推翻这一说法的,只要在图中找到其它季节的关键性证据就行了,而《清明上河图》这长篇巨作,所绘人物数量庞大,场景众多,要仔细找,还真能找出不少来。
年,学者孔宪易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认为画中所绘当为秋景。他以《东京梦华录》为根据,指出了不少可疑之处。而紧接着,“清明时节说”的正方代表周宝珠,也对他的观点进行了反击。
比如,孔宪易指出画中有切开的西瓜,这不符合清明节的时节特性;周宝珠便反驳他北宋时期还没有西瓜,这只不过是饼类或者冬瓜。
是瓜还是饼?孔宪易指出画中人物拿扇子的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从常识来讲,这肯定不是初春时节;周宝珠反驳他这是商家为了即将到来的夏季预热做活动,为了支持自己所讲,他还搬出了南宋的《岁时杂记》作为依据。
其实我就是不想跟人打招呼这一来一回中,谁也没有说服谁,大家的证据看上去好像都挺有道理,所以到了最后,甚至还有人提出了“四季景色说”,不得不说这《清明上河图》真是神了,基本什么场景都有,细节一大堆,但任凭人们怎么研究,愣是得不出明确的结论。
因为《清明上河图》很明显地带有“清明”二字,反而让许多人反过来觉得这描绘的不是“清明节”了,因为“清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有“政治清明、清明盛世”的意思。
不赞同“清明时节说”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这幅画是宋徽宗题名的,他们认为宋徽宗是想借着这幅画,来证明自己统治下的清朗盛世,说明百姓安居乐业,宋徽宗这是在自我表扬呢。
《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场面热闹,一副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但众多研究此图的人,却都持着一种‘不可能这么简单’的想法,结合其时代背景和历史现实,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幅画在表现繁荣市景的表皮之下,是对盛世危机即将到来的忧患之图。
究竟是何季节?究竟是朗朗盛世,还是动乱前兆?《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着众多的秘密,多年来,为了解开这些秘密,无数人对其反复研究,精细到画里每个人物的衣服褶子、小吃糕点、店铺名称等等。
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还在继续,它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依然在吸引着众多为此感兴趣的人的热情研究,而这,大概就是传世名画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