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杜牧的《清明》诗历经年,至今仍然妇孺皆知人人吟诵,其千古绝唱的地位早已固若金汤。甚至可以大胆的预测,即便是不出现在教科书里,这首诗也会无限的流传下去。
而大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画坛的地位也非一哥莫属。然而这幅鸿篇巨制更多的是束之高阁,常人难有机会甚至一生都难以一睹其真容。《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到底有何寓意和含义,一直以来都是业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经过无数专家学者多年多方考证,如今对《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得出三种观点:一,就是特指清明节。二,清明坊的意思。三,清明盛世的意思。
已故著名文物鉴定家郑振铎,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是第一种观点的坚定支持者,理由自然来自于《清明上河图》中人,物,景。包括人的着装厚薄,树木的发芽程度等,郑振铎甚至得出结论,张泽端描绘的就是清明节当天的景象。
第二种清明坊观点的铁杆支持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他通过对木炭、扇子、西瓜、服饰画中元素综合考量,认为不是画的春景,而是秋季。孔宪易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根据当时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换句话说,他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就是汴京东郊区的一条繁华街道的名称。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清明上河图》和清明节半毛钱关系也没有,而仅仅是作者张泽端称颂太平盛世的意思,指的是当时的政治清明。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鉴定专家史树青。
三种观点多年来并存,各有各的依据,谁也说服不了谁。
除了对清明的争论,对上河的争辩也一直没有停歇过。有说上河就是河的上游,有说是逆水行舟的意思,还有说是上街赶集的意思,更有直接说就是上坟的意思。我去,清明上坟图,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膈应啊。甚至有人从街上的乞丐,慵懒的士兵得出结论,作者记录的是一个假宋朝。
画家张泽端总之,笔者根据这些争论倒是得出一个结论,但凡世界级的传世名画,一定不会轻易的让你搞明白,太明白了怎么保持神秘,如何传世,好比《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作者要做的是,让你们世世代代讨论下去,别忘了就行,说是一种特殊的营销策略也行。
而事实上,这样的神秘确实让《清明上河图》成为了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不仅声名显赫,而且引来众多的仿摹者。据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而唯一的真迹藏在故宫的深宫,人们终年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