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权:三少下乡
撰稿:雷少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这是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糟老头子坏的很。三少差点也被互联网欺骗了,可惜这诗的韵味,总是不太让人相信这是白居易能写的出来的,于是手贱查了一下,都是辟谣的文章。
白居易没写过这诗
————鲁迅
不过虽是谬误,却也证明了青团的确广受青睐,北方人或许不太熟悉,但是说到青团,可是南方特别是江浙地带在过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当然除了江浙外,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的人们也爱吃青团,只是叫法不同。
青团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周礼》记载有“仲春之木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百姓熄炊,寒食三日,此为寒食节,南方寒食节于是以提前制作好的青团充饥。
至于青团的来历是什么?民间传说可谓五花八门,最有意思的便是传说青团是农民为了救太平军大将军陈太平发明的,为什么救人会发明青团呢?因为清兵抓了造反派的大头头觉得直接砍头有点便宜他,于是打算活活饿死他,农民看了不乐意,打算帮助他,但又不敢直接送,就发明了青团,扔在他旁边的草上,让他趁看守不注意,抓把草混在一起吃下去。
都是民间传说,具体历史也无从考究,但是习俗的确是真的,青团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粽子是一个待遇。清明时节也不远了,三少决定走进上海周边农村腹地,一探古法青团的制作手法,(虽然又被雷少放了鸽子)按照古代,现在南方家家都要开始准备制作青团的食材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材艾草,也是青团,“青”的由来。
江南的艾草甚是清香,清得透彻,香得浓烈,以至于江南人新婚前有用艾草沐浴的习俗。把艾草洗净、焯水、剁烂,然后和上糯米粉,可以做出清香筋道的艾草青团,黏稠里包裹着彻骨的甘甜。
“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古代第一美食家袁枚短短几句诗便已道破青团的制作方法,三少幸运的找到了一位还在用古法制作的上海大妈,带领我们从采艾草,捣青汁一直到蒸出一锅完美的青团。
采取野山艾草、用深层井水清洗(还要自己压),很多人或许没有见过这种取水方式,在没有自来水系统的农村,河水也都被农药或者污水污染,请专门的打井师傅来打水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打水井也是一种赌博,因为打完水井,不论有水没水你都要付打井的钱。石臼和石杵把艾草捣成汁液,至于原汁是什么味道,来跟我读一遍:(味道如何?问少川)他吃的非常欢乐,以后也会一直尝下去……再到柴火土灶上蒸制。
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上海市区很多人家依然保留着在清明节,自己制作青团的习惯,洗净的艾草、小麦草、鼠曲草、青花等常用草本植物打成糊,和进糯米揉捏。揉好面后,往面皮里添加各种馅料,传统口味是豆沙,如果你想尝尝王道以外的口味,也有毛笋、腌菜、腌肉、豆腐、肉丁、咸菜、笋、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咸蛋黄……等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口味可供选择。三少一般都是吃蚯蚓干馅的……
郎瑛《七修类稿》里说:“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在传承至今的节日里,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大节。清明前的一两天就是寒食节。
寒食,人们熄火冷食祭亡;清明,人们取新火踏青游春。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清明过后,天地明澈,空气清新,万物勃勃。青青的时光里咬一颗青团,任草香荡漾在唇齿之间,一转身,哇,春深已似海青团的味道,是四月的味道,是江南人家的味道。若忆江南,就吃上一颗绿油油的青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