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要知道《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画有画的特性。现在好多解读的人都把绘画当作照相机照的实景来解读,认为描绘了宋朝工商业与交通的繁华面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有的甚至拿出《东京梦华录》等来对照,基本上是外行解读,对画不甚了解。“画者,从于心者也,形天地万物,有者取之,无者补之”。
其次,绘画作为艺术作品是自然而然的创造。必须是被看成是艺术,一切造型都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合目的性。用哲学家李泽厚的话来讲,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不论怎样的形式最终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画这幅画要体现什么样的目的。这就决定了,观者要对图进行细细品尝。自古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而现在解读者往往是走马观花,未对图进行过解构分析。
解读《清明上河图》要从史、诗、事三个方面去解读,在方法上要语言三分,为什么说要语言三分呢?这是由绘画本身特性决定的,为了满足形式的合目的性,除了自身的图像语言外还要借助文字语言。比如说为了表达勤政清明,绘画本身无法表达,那就借助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画个柳树,下面再画圭。看到圭字就要想到鬼、桂、归等。看到就要想的上面的诗。再如:赵太丞家门前石墩,这个本是为上下马方便用的。但是放在门前,结合有人在问路,就会让人想到“学好奇门遁,来人不用问”,实际上在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是讲奇门术数,易经八卦的。
赵太丞家门前石墩上有“八句”两个字,结合图中酒楼、新酒等与酒相关东西,就要想到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由饮中八仙歌再次想到更多的内容。如:路上骑马的大官人就是有贺之人,贺是贝加二字,就指败家子。象这样图中很多,需要观者细细解构品尝。这样才能真正解读出《清明上河图》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