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清明则别具一格,读来
TUhjnbcbe - 2024/10/26 16:53:00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http://www.t52mall.com/

古来歌咏清明,多是抒写祭祖扫墓之悲,踏春郊游之乐,家人团聚之喜,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清明》则别具一格,自出心意,劝勉世人发愤读书,修养身性,读来切实有味,欣然受益。诗歌是这样写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富贵人家过清明,有花有酒,有滋有味,或是踏青郊外,寻花访柳,或是大摆宴席,花天酒地,说有多风光就有多风光,说有多奢华就有多奢华,似乎不像过节,倒像是炫阔摆富,倒像是纵情狂欢。诗人的清明节又是如何呢?

不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道“春光灿烂无限好,姹紫嫣红眼迷离”,专门针对富贵人家的花天酒地、嬉游宴饮。诗人强调,我家徒四壁,清贫如洗,无花无酒,无烟无火,我萧然落寞,郁郁寡欢,淡薄俗世,孤子一身,如同浪游郊野,无家可归的苦行僧。

诗人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不满世俗却又无可奈何。注意诗中的“兴味”,用“萧然”描写“兴味”,字面意思是指诗人在这样的世俗生活中感到索然寡味,了无生趣,即诗人一方面悲叹自己良辰佳节的落魄潦倒,一方面又不屑于富贵人家的富贵安乐。

那么,诗人的兴味是什么呢?野僧有野僧的心志,诗人有诗人的追求,凡俗红尘之人理解不了荒郊野僧的孤芳自赏,豪奢富贵之徒也理解不了清苦诗人的高情雅趣,诗人对有花有酒的清明兴味萧然,却对自己无花无酒的清明情有独猜钟,原因何在?诗歌后面两句作了回答。

诗人说自己,昨天刚向邻居讨取新火,今天一大早起床,就用讨来的新火点燃油灯,开始发愤读书了。古代习俗是清明三日,前二日为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冷食,是为缅怀已逝亲人,寒食过后,重新起火,是谓“新火”,意为开始正常生活。

诗人讨取新火,写得幽默诙谐,耐人寻味,不是今早讨取,而是昨日讨取,表明诗人寒食禁火,缅怀先人,心情不快,更说明诗人早有准备,为明日一大早用功读书做好充分准备,其志不在生活享受,专在读书养身。“乞新火”,又见诗人贫穷至极,就连“新火”也要向邻家讨要,照应了首句的“无花无酒”、“兴味索然”。讨来新火干什么呢?又是为何要早早讨来新火呢?

诗歌尾句作了回答,原来,寒食节过后,诗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不是寻常人家的“日图三餐,夜图一宿”。“晓窗”点明黎明破晓,起床读书,倒有点祖邀胸怀大志,闻鸡起舞的意味。俗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读书人饱读诗书,志在天下,谁个不起早贪黑,刻苦用功呢?

笔者也是读书人,常常记得小时侯读书青灯独伴、黎明破晓的情景,每年大年初一清早,爷爷总是第一个起床,他一一叫醒家人,读书的读书,砍柴的砍紫,挑水的挑水,不要贪睡,不要懒惰,要勤快,要赶早。我们做小孩的任务当然是读书,天还没亮,爷爷就给我们兄弟三人点好了油灯,我们一排坐在长方形的桌子旁边,翻开书本,大声朗诵起来。

小时候不太懂事,只是迫于无奈应付爷爷,但是看到我们装出来的劲头,爷爷高兴,他觉得,这些孙子读书有盼头啊!当然,我也就是在爷爷的教诲之下,养成了早起读书的习惯,坚持了几十年,至今不改。王禹偶这首小诗现身说法,不叹悲苦贫苦,不去攀比富贵,不慕物质富足,只问读书,只讲志趣,的确能够引起古往今来广大寒士的共鸣。

小而言之,这首诗是自嘲自励,借清明言读书,借自己劝天下,让人明白读书及早,读书很重要的道理;大而言之,人活于世,不管是清明还是除夕,不管是显贵还是穷困,都应有志向,有追求,不图荣华富贵,不怕艰难困苦,不要懒散怠惰,不要荒废时光,要惜时用功,要励志苦学,要心怀高雅,要志存不俗。如此,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清明则别具一格,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