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9世纪中叶之后,大唐王朝走向衰落,雄霸中亚、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也分崩离析。作为吐蕃王室后裔的吉德尼玛衮在纷争中落难,从西藏腹地逃往偏远的阿里地区,在那里被拥戴为王。他将3个儿子分封3处,成为3个小王国。其中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国旧地,创建了延续年的古格王国。
古格王国的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象泉河畔,是研究西藏历史和公元10世纪以来藏族建筑史的珍贵素材,将之称为“秘境之国”,表达了张建林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对它的情感和认知。
张建林是考古学界非同一般的存在。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之后,曾在陕西省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年率陕西省援藏工作队参与西藏文物普查,此后年年进藏,调查发掘多有贡献,于隋唐考古专家身份之外,又兼得西藏考古功臣的盛名。
张建林现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西北大学特聘教授。《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由西北大学出版社推出,是非常适宜的。古格王国遗迹考古具有经典意义的学术成果,是年考古调查的正式报告——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的《古格故城》(文物出版社年)。张建林与席琳、夏格旺堆合著的《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则是西藏近些年考古的标志性学术专著之一。但这本《秘境之国》绝不是《古格故城》及其他考古收获的普及版。作者并非简单地以通俗形式介绍古格王国遗迹考古的学术内容,而是在考古学基础上,综合历史学、艺术学、军事学、建筑学和人类学等多种方法,以多视角、全方位的形式分析解读古格王国历史与文化。这种学术努力无疑获得了成功。
人类历史上一些被迫中断的文明,都曾经表现出过非同寻常的精彩和灿烂。《秘境之国》陪同读者“领略古格文明的神奇与辉煌”——遍涂红色的红殿,精致的石雕、木雕,色彩鲜艳饱满的美丽壁画……作者以“佛教艺术的绝响”为题介绍了古格王国的部分遗存,“土壁生辉——古格的壁画艺术”“庄严,威猛,娇媚”“古格的‘清明上河图’”“不同寻常的面具”几节,都以新鲜生动的描述,再现了古格艺术的成就。以“方寸之间的众神”为题,作者细致分析了古格故城“擦擦”(模制泥造像)的发现,并且综述这种通过简易的艺术形式寄托信仰的文化表现从印度到西藏、汉地的流通迹象,这是交通史研究者也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