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4日是清明。提起清明,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这首诗四句诗上下句连写,靠着读者的文学知识储备自行短句。借着这个由头,当代青年学生有的故意另行断句加标点。比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是不管怎样的断句,都要求句子意思清楚。这样“恶搞”的结果虽然对诗的理解会发生歧义,但是明知故犯式的恶搞满足了“调皮”情绪,但也加速了清明诗的背诵,也深化了对诗的理解。故意错误断句,也难以改变这首诗的核心情怀——思乡。
“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清明节气的特点。俗语说“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这说明清明时节下小雨是经常的事。
作为自然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春季季春时节,是农历三月节。为什么叫做清明呢?《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农桑通诀》解释说,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风和日丽、雨水充沛。民间多于此日开始农耕春种、植树、插柳。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祭祀、娱乐节日。清明节与寒食节、踏青节时间相近,节俗活动有所交叉。清明节墓祭的习俗在秦代以前就已经存在,扫墓、祭祀已故亲人是一项重要活动。除了祭祀,清明也有许多娱乐活动,家人团聚,游玩观赏,踏青郊游。因此清明又叫做踏青节。你看,杜甫的诗《清明》写的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河千山万山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当时清明时节东京汴梁的人们出城扫墓踏青归来的情景。当时还有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隋唐时代,民间还有赠画蛋的习俗,把蛋染成蓝茜杂色,加以雕镂,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清明节作为娱乐节日,在当时,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描,诗人杜牧孤身在外,思乡情怀浓厚,心情惆怅又遇到天气阴晦,增添了愁绪,就有了“欲断魂”的感觉。因此询问哪里有酒家,去歇歇脚、避避雨、暖暖身体、散散忧愁、换个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