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国家治理领域有哪些紧
TUhjnbcbe - 2024/10/13 16:55:00
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

10月28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议题是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研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哪些重要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哪些重点领域需要着重发力?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国家治理领域有哪些紧迫任务?《国家治理》周刊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宝成教授进行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轨道。无论是改革发展稳定、还是内政外交国防,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都坚持法治思维,强调依法治国治党治军治吏,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处置“僵尸企业”,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加快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步伐,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消除金融领域隐患

坚持底线思维,维护金融安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加快推进金融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进入新时代,政府职能转变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创新监管,优化政府服务。

一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释放市场发展活力。进一步精简各类审批、证照等事项,深入推进精准放权协同放权,对下放事项要创造条件保障地方和基层接得住接得好。

二是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举,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积极探索新型监管模式,着力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性,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进一步精简环节,规范行政程序、行为、时限和裁量权,加快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务公开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以教育、医药卫生、养老、就业、住房为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打赢脱贫攻坚战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中之重,是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坚持保障合法权益和打击违法犯罪两手都要硬、都要快。坚持把防范打击犯罪同化解风险、维护稳定统筹起来,做好控赃控人、资产返还、教育疏导等工作,稳妥处理涉众型经济案件。

继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盯黑恶势力经济基础、背后“关系网”和“保护伞”不放。创新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震慑态势,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

生态环境治理

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维护国家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要转变治理理念,提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要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

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要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但还未取得彻底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零容忍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打击腐败的力度丝毫不能削减,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年10月丁

原文标题

着眼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媒体编辑

王茂磊(见习)

责编

李懿司文君(见习)

美编

石玉王嘉骐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国家治理领域有哪些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