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西南部的洪江古城,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有“湘西明珠”之称。
每逢重大节日,城中各户都会拿出各家拿手菜,汇聚一堂,共享美食,共度佳节。
百家宴的传统始自明清时期,当时的洪江古城已经成为扼守湘、滇、黔、桂、鄂五省的物资集散枢纽“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时人以“小南京”形容其繁华。
最繁华时,沅江一侧沿河便有48个码头,成为湘西南重要的驿站和繁华商埠。
从湘西走出的作家沈从文曾在书中这样描写洪江的商船“在远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成排结队停泊河面,俨然是河上的主人”。
城中,至今仍然完好保存着当时的会馆、商行、客栈、报社等三百八十多栋建筑。
洪江极盛时期,曾有18个省、24个州府、八十多个县在此设立同乡会馆,联络族谊,商人以和为贵。
会馆间常通过盛大的宴席联络情谊,各地在洪江定居做生意的商人,各自拿出家乡的特色菜肴,凑在一起畅叙邻里之情,共话来年大计,是为百家宴。
如今,洪江古城内依然居住着当地居民,虽然不复当年繁华,洪江人依然保留着百家宴的传统。
洪江酸萝卜
洪江临近贵州,受这个邻居影响,本地人嗜酸,酸萝卜脆而爽口、酸中带辣,是当地人餐桌上备受欢迎的小菜。
酸水是酸萝卜口感的关键。制作酸水的原料很简单,只需要酒、盐和冰糖几样简单配料。
糖不放太多,点到为止,不影响酸味的口感。鲜红的辣椒放入坛子中,用辣镇住酸给口腔带来的单一刺激,再兑入洪江人一直使用的老的酸水和白开水,这缸酸水就基本制作完成。
除了腌制酸萝卜,洪江人还腌制红萝卜、刀把豆、豆角、藠头、老姜等等食材。
老洪江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酸水坛子,就像韩国人爱吃泡菜,洪江人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酸萝卜、酸豆角。
与韩国泡菜软而偏甜的口感不同,洪江酸菜脆爽酸辣,光看上去就让人口舌生津。洪江地区喜爱酸味,任何青菜到了洪江人手里都能变成可口的酸菜。
洪江血粑鸭
血粑鸭是洪江流传百年的名菜,洪江人对吃相当讲究。而有“湘西第一菜”之称的洪江血粑鸭,则绝对是百家宴上当仁不让的王牌。
将小头鸭切成小块,血粑鸭美味的关键在于长时间地耐心煸炒,难熟的鸭头、鸭脚、鸭腿最先入油锅,在五成热的油锅中炸至表皮金黄,紧接着放入鸭肠、鸭肝等内脏定型。
再加入鸭肉和五花肉,五花肉用以增香,肥肉遇油爆炒后,散发出的独特油脂香味都被尽数吸入鸭肉中,爆香鸭肉的过程需要30分钟以上。
30分钟后,鸭肉在油和温度的作用下,呈现出让人垂涎欲滴的金黄色,香味儿充分释放出来。血粑鸭出味的关键在于洪江当地独有的甜酱。
甜酱由面粉制作而成。春天清明前后,将小麦磨成粉,加水搅拌均匀,切成拳头大的块状,下石缸蒸煮。冷却后均匀铺在晾房地面上,关闭所有窗户,让其充分发霉,每隔三天翻动一次,大约15天后开窗通风,让长霉的酱块自然风干。
当面粉的表面缓慢长满黄绿色的霉曲,便是入缸前的终极形态。在制作酱料、米酒、腐乳甚至奶酪的过程中,都有霉菌的参与。对身体无害的霉菌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酶来分解食物,改善食材的口感,给人们带来风味各异的发酵食品。面粉霉化的程度全靠制酱人观察酱料颜色变化的经验。
霉好的酱块刷干净霉曲,置于倒入凉透盐白开的缸中,就轮到强烈的阳光施展魔法。
决定甜酱口感的关键在于曝晒,酱料越晒越香。当地甚至有一句俗语叫作“晒酱一样”,意思是人在野外被太阳晒得特别厉害。
在阳光强烈的三伏天晒酱,让酱料在夏天的高温中充分发酵,到了秋天酱料就初具雏形了。
入缸后的酱料要经常翻动,或者从一个缸换入另一个缸中,让缸中每一层酱都充分接触阳光。
上好的甜酱酱态细滑而带着光泽,浓郁的酱香和酯香勾引着人们的食欲。
很多洪江人小时候都有偷尝甜酱的经历,用手指尖蘸一点点,舌头一舔,鲜香微辣的味道顿时充满整个口腔。
甜酱不仅可以用于炒菜,在艰苦的年代,甜酱拌饭咸淡相宜的味道也能给人的味蕾以慰藉。
到现在,洪江甜酱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制作历史,与北方的甜面酱相比,降低了甜度,咸鲜中多了一丝丝的辣味。
甜酱是炒血粑鸭的必备佐料,被甜酱染上棕红色泽的鸭肉还需要加入米酒,稍稍煸透后放开水焖制。
血粑鸭最有特色的是鸭血粑,将糯米洗干净浸泡1~2个小时以上,捞出的糯米沥干水分与鸭血拌匀,上笼蒸熟。蒸好的血粑凝固成膏状,切成小片,在油锅中稍稍酥炸。
将血粑放入鸭肉中,加入鲜红椒、姜片、香葱混合拌炒,色香味俱全的血粑鸭才算制作成功了。
农家三珍
这是过去农家过年杀猪才能吃上的“豪华菜品”,造型也很有讲究。鸭蛋打碎,小火摊成饼状,撒上生猪肉末。用勺子小心卷起,精致的蛋卷初具雏形。
切成片后,蛋卷还需再入蒸锅蒸熟。猪心切成薄片,先焯水去腥,再和白菜、西红柿做成清汤。
将提早炖好的筒子骨萝卜汤盛出,把蛋卷均匀覆盖在碗面上,猪心、白菜与西红柿调制的清汤直接浇透蛋卷。这道菜琳琅满目,鲜上加鲜,是逢年过节待客最能拿出手的头牌菜色。
杂辣椒
洪江人善于利用大大小小的坛子,制作五花八门的美味,水坛子可以腌制酸萝卜、豆角,干坛子则可以成就杂辣椒这样独特的美味。
将剁辣椒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入坛子密封腌制,半个月后就可以形成这种略带红色的辣椒米糊,油炸后又香又辣,惹人垂涎。
油锅烧热后,把热油倒出,再放入冷油,这个小技巧能让容易糊锅的糯米达到不粘锅的效果。
杂辣椒团子放入锅中,用铲子压成薄饼状,不出一会儿就能闻到奇异的香味儿。
杂辣椒饼两面都要煎至焦香,出锅后切成一个个扇形,均匀码放在盘中。杂辣椒,酸中带辣、辣中带香的滋味,是洪江当地才能品尝到的特色。
鸡茸
道由同治年间洪江大厨创制的菜,食材多而讲究,工序复杂,大户人家过节或者请客才能吃上,因此也被称为“少爷小姐菜”。
制作鸡茸只选三黄鸡肉质细嫩的鸡胸脯肉,配以猪里脊肉,用刀背细细剁成茸状,而不破坏内里的组织结构。
荸荠是湖南常见的蔬菜,外表棕黑,削皮后果肉却雪白如玉,既可以削皮生吃,感受果肉清凉爽脆的口感,也可以细细剁碎搭配肉类,起到增强口感而又解腻的作用。
将鸡肉茸、猪肉茸搅拌在一起,加入盐和鸡蛋清,又放入少许肥肉,口感更细腻。
鸡茸倒入锅中清汤内,需要沿着一个方向快速搅拌,其间倒入荸荠末,在肉茸的爽滑中增添一丝清爽脆嫩的口感。
肉茸在锅中,慢慢变成浓稠的糊状,颜色清淡,煞是好看。这道菜口感微鲜细滑,落口消融,处处透露着贵气和讲究。
品鸡茸有三字诀,一是烂,二是热,三是少。烂则不失原味,热则不失香味,少则不失回味。
蒿子粑粑。
洪江蒿菜粑粑是一道以米粉、糯米粉、蒿菜、黄豆粉等作料做成的菜肴。蒿菜粑韧绵糯滑,有一股浓郁的野蒿香,且益气健肺,和缓脾胃。
五月地里蒿叶正新鲜,是湖南乡间最受欢迎的小吃。
将黄豆在锅中炒熟后磨成粉,把采摘至洪江城附近山野的野生蒿菜都洗净后上蒸锅蒸熟,去除涩味,直到变成糊状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
将打成浆的糯米粉充分滤出水分,糯米粉和蒿菜糊放在盆内反复揉搓,洁白的糯米粉渐渐染上了深深浅浅的绿色,青草香和糯米香融合在一起。
炒熟的黄豆磨成粉,加入红糖和白糖,充分搅拌后,蒿子粑粑香甜的馅料就收拾停当。
包蒿子粑粑十分需要技巧。喷香的粽叶做蒿子粑粑的外衣,翠绿可爱的粑粑几转几叠就穿上了一层粽叶的衣服。几十分钟后,热腾腾的蒿子粑粑就可以出锅了。
酸萝卜、血粑鸭、鸡茸、蒿子粑粑,都是古城人家最家常的菜肴。但这样的聚会在城中已经传承百年。
古商城虽已告别水运的繁华,但是它依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日复一日,在袅袅的炊烟中诉说着千百年的荣光,古城的文化和民风在这种生动活泼的仪式中代代流传。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