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分析清楚诗人行人牧童的角色,才能读懂
TUhjnbcbe - 2024/10/9 10:48:00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纷纷”扬扬下着雨,让身陷其中的人们感觉到异常的阴冷、沉郁、忧恐。

“路上行人欲断魂”

旅途中的杜牧和“行人”(不止一人)一起身陷纷纷扬扬的冷雨中。此时的诗人杜牧急需要找到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于是乎杜牧问“行人”(们),何处有让我歇脚躲雨的酒家?但“行人”(们)冷漠无情、心神恍惚,魂不守舍,对杜牧的“借问”置若罔闻。因此,诗人杜牧嗔怒:骂“行人”(们)快断魂了!这时候的“行人”(们)在诗人杜牧的眼里,已经成了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

“借问酒家何处有”

为什么杜牧很客气的“借问”没有得到“行人”(们)的回答呢?原来杜牧问的是哪里有安乐场所——酒家。其实,在这个雨纷纷的清明时节,谁都希望置身于安乐世界,而“行人”(们)面对眼前这个非常阴郁的清明时节,除了哀伤、沉痛、无奈之外,根本毫无快乐的心思,对安乐窝是想都不敢想。所以也就无法回答诗人杜牧的“借问”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向“行人”(们)打听酒家未果时,却意外得到一旁牧童的帮助。其实诗人本来就没打算问牧童,而热情自信逍遥的牧童给诗人遥指了酒家的方向——杏花村。一个“遥”字给杏花村添上了神秘的面纱,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诗人杜牧也许在仙山琼阁间,隐约看到了遥不可及的杏花村,也许根本就没看到。总之,牧童这一遥指,就象仙人指路一般,让诗人杜牧和读者对杏花村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向往。

要读懂《清明》这首诗,读者必须要搞清楚诗人、行人、牧童三者是什么角色?为什么是杏花村?而不是桃花村?梨花村?

首先是诗人:诗人有目的地,那就是找到一个能让诗人杜牧歇脚躲雨的酒家,只是不知道酒家在哪?

其次是“行人”(们):“行人”(们)也许没有目的地,他们失魂落魄地游荡。

杏坛

其三是“牧童”:“牧童”悠闲自在。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以及路上欲断魂的(行人)们,对“牧童”毫无影响,“牧童”还可以非常自信地管管诗人的“闲事”(诗人并未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因为,“牧童”是牛或羊的“领导”,“牧童”有领地,有产业,所以“牧童”安逸、自在、清醒。其四是“杏花村”:早在秦汉以前,就有“杏林”、“杏坛”的说法。“杏林”,治病救人,解人危难;“杏坛”教书育人,治理社会。前者治人,后者治国,也就是说,“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一定是一个得到大治的地方,是人间仙境。这也正是诗人向往的目的地。

杏林悬壶杏林

诗人杜牧明写“清明”场景,实际上是写半死不活的唐王朝当时社会的现状。杜牧生活在唐文宗到唐宣宗时期。那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断崖式的衰败,塞外国土沦丧,中原民生凋敝,唐朝王朝逐步到了苟延残喘的垂死之际。《清明》这首诗就作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

杏林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析清楚诗人行人牧童的角色,才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