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怎么被发现的
TUhjnbcbe - 2024/10/2 16:51:00

北宋画家张择端,北宋宣和年间的翰林待诏,原本或许名不经传,连史书上寥寥数笔的记载都可能被忽略。直到年的冬天杨仁恺在辽宁省博物馆(年后改名东北博物馆)内的仓库整理鉴定文物,发现一份多张北宋风格的古画,那便是明珠蒙尘的《清明上河图》。

国宝级的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详细记录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面貌和各行业人民的生活状况,有着重大的文化历史价值。

一开始,杨仁恺判定画卷为仿照的赝品,因为明代这类风格的画作仿品泛滥,除非是名家仿作,否则没有什么价值。仔细观摩第二卷,杨仁恺还以为是仇英的真迹,直到摊开第三卷时,方才从题跋上确认这是北宋《清明上河图》真迹。

事实上,自从北宋以后,此画早已失传,见过真迹的人早已作古,《清明上河图》的细致内容压根无从得知,也无怪乎身为书画鉴定家的杨仁恺当时“欣喜若狂”,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相信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

那时候的张择端籍籍无名,专家们遍寻历史文献考据,才找到大致传承。关于作者张择端的记载,只有画卷上金人张著连同标点符号共计85字的题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只可惜年代久远,清明上河图成了张择端唯一存世的画作。

公元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宫中,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的亲笔御题的瘦金体字;靖康之变后画卷流入金国,其上有多位金人名士题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藏此画卷却遭偷天换日流落民间,其上有长题跋记述事件始末。

明代时《清明上河图》归李东阳,后落入严嵩父子之手,后严嵩被抄家,图卷入明宫,几经流转深藏清宫多年,直到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转至伪满洲国皇宫。

二战结束后伪满洲皇宫大火,混乱中《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文物流落民间,最终得以追回搁置在辽宁省博物馆仓库中,被杨仁恺发现。《清明上河图》得以现世,调往故宫博物院珍藏。

历史流传下的文物为何要加强保护?多数如清明上河图这般经历过千回百转,甚至更多的波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是多么可贵,暗藏在文物中的故事和作者赋予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显得珍贵无比,是现在以致后世人与前人沟通的桥梁。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怎么被发现的